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617 | 下载226

目的 探讨植入左房左室心外膜永久双腔起搏器治疗儿童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可行性、优越性及疗效.方法 本组11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儿,中位年龄4.0岁(0.5 ~7.6岁),其中男6例,女5例,药物治疗均无效,均植入心外膜左房左室永久双腔起搏器.本组术前均为右室临时或永久起搏方式,3例存在心功能不全.经左侧第4肋间腋前线开胸,将心外膜起搏电极固定于左心耳及左室心外膜,于腹部左季肋下制作囊袋置入脉冲发生器,经皮下隧道连接起搏电极导线.术后随访心功能变化、起搏参数和功能、心电图参数.结果 11例患儿均成功植入左房左室心外膜永久双腔起搏器.左室起搏QRS间期较术前右室起搏QRS间期明显缩短[(140+24)ms vs.(180±33)ms,t=8.8,P<0.05].3例右室或右房右室起搏方式存在心功能受损患儿,植入左房左室心外膜起搏器随访2 ~ 14个月,左室射血分数逐渐恢复正常(65%±8%),与植入前左室射血分数(30%±1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P<0.05).其余8例患儿随访期间心脏大小及左室收缩功能保持在正常范围.全部患儿随访显示起搏及感知功能良好.结论 在因条件限制需植入心外膜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房室传导阻滞患儿,可选择左房左室心外膜起搏,以尽可能小的创伤、最大限度保护患儿的心脏功能,有效避免或逆转起搏器综合征,

作者:李小梅;张宴;潘广玉;刘海菊;李洪银;吴清玉

来源:中华儿科杂志 2013 年 51卷 8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617 | 下载:226
作者:
李小梅;张宴;潘广玉;刘海菊;李洪银;吴清玉
来源:
中华儿科杂志 2013 年 51卷 8期
标签:
儿童 房室传导阻滞 永久双腔起搏器 左房左室心外膜电极 Child Atrioventricular block Permanent dual chamber pacemaker Left atrial left ventricular epicardial
目的 探讨植入左房左室心外膜永久双腔起搏器治疗儿童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可行性、优越性及疗效.方法 本组11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儿,中位年龄4.0岁(0.5 ~7.6岁),其中男6例,女5例,药物治疗均无效,均植入心外膜左房左室永久双腔起搏器.本组术前均为右室临时或永久起搏方式,3例存在心功能不全.经左侧第4肋间腋前线开胸,将心外膜起搏电极固定于左心耳及左室心外膜,于腹部左季肋下制作囊袋置入脉冲发生器,经皮下隧道连接起搏电极导线.术后随访心功能变化、起搏参数和功能、心电图参数.结果 11例患儿均成功植入左房左室心外膜永久双腔起搏器.左室起搏QRS间期较术前右室起搏QRS间期明显缩短[(140+24)ms vs.(180±33)ms,t=8.8,P<0.05].3例右室或右房右室起搏方式存在心功能受损患儿,植入左房左室心外膜起搏器随访2 ~ 14个月,左室射血分数逐渐恢复正常(65%±8%),与植入前左室射血分数(30%±1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P<0.05).其余8例患儿随访期间心脏大小及左室收缩功能保持在正常范围.全部患儿随访显示起搏及感知功能良好.结论 在因条件限制需植入心外膜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房室传导阻滞患儿,可选择左房左室心外膜起搏,以尽可能小的创伤、最大限度保护患儿的心脏功能,有效避免或逆转起搏器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