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182 | 下载4

目的探讨内毒素致肝损伤过程中肝内致炎与抗炎反应的变化规律及其作用,为深入阐明内毒素肝损伤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于尾静脉注入不同剂量内毒素(E.coli 026:B6)复制内毒素血症或休克模型.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肝组织内TNFα、IL-6、IL-4、IL-10含量,并分析其与肝损害的关系.结果注射LPS后1 h,低剂量和高剂量组肝组织内致炎介质TNFα、IL-6水平即显著增高,其中IL-6在注射LPS后3 h达峰值,至8 h仍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剂量组肝内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低剂量组.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在注射LPS后1 h虽均无明显变化,但至3 h,两组肝内IL-4、IL-10水平都显著升高,并在8 h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高剂量组肝内IL-4,IL-10水平也明显高于低剂量组.肝内致炎和抗炎介质变化与肝组织结构受损、肝功能障碍呈一致性改变.结论内毒素致肝损伤过程中,肝内相继发生致炎与抗炎反应,两者相互作用失衡是导致内毒素肝损伤的重要机制.因此,在内毒素肝损伤的防治中应考虑到局部抗炎与致炎反应的综合作用.

作者:蒋建新;谢国旗;陈永华;邱俊;刘大为;朱佩芳;王正国;周继红;张洪杰

来源: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1 年 7卷 6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182 | 下载:4
作者:
蒋建新;谢国旗;陈永华;邱俊;刘大为;朱佩芳;王正国;周继红;张洪杰
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1 年 7卷 6期
标签:
内毒素类 炎症 肝 抗炎症反应
目的探讨内毒素致肝损伤过程中肝内致炎与抗炎反应的变化规律及其作用,为深入阐明内毒素肝损伤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于尾静脉注入不同剂量内毒素(E.coli 026:B6)复制内毒素血症或休克模型.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肝组织内TNFα、IL-6、IL-4、IL-10含量,并分析其与肝损害的关系.结果注射LPS后1 h,低剂量和高剂量组肝组织内致炎介质TNFα、IL-6水平即显著增高,其中IL-6在注射LPS后3 h达峰值,至8 h仍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剂量组肝内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低剂量组.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在注射LPS后1 h虽均无明显变化,但至3 h,两组肝内IL-4、IL-10水平都显著升高,并在8 h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高剂量组肝内IL-4,IL-10水平也明显高于低剂量组.肝内致炎和抗炎介质变化与肝组织结构受损、肝功能障碍呈一致性改变.结论内毒素致肝损伤过程中,肝内相继发生致炎与抗炎反应,两者相互作用失衡是导致内毒素肝损伤的重要机制.因此,在内毒素肝损伤的防治中应考虑到局部抗炎与致炎反应的综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