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27 | 下载0

1959年,我们在临床上分析了55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分型,结果分成“阳亢”、“阴虚阳亢”、“阴阳两虚”、“阳虚”四类型。其中“阴虚阳亢”与“阴阳两虚”各占40%与54.2%,为最多;“阳亢”与“阳虚”最少,各为3.1%与2.7%(1)。其中的250例并与米氏分期作了比较,发现“阴阳两虚”较“阴虚阳亢”分布在后期者多。但对是否有实症的“阳亢”,有否“阳虚”,中医分型与病理分期究有否关系等,不能作出肯定结论,特别对中医分型的病理生理基础,必须进一步结合机制研究探讨。本文研究的目的,主要也就是为此,以期最终创立中西医结合的,既能反映机体功能改变和病理变化的新分类法,又能正确指导临床的防治。由于中医务型主要是根据症状判断的,而高血压病的症状极大多数是神经方面的症状,因此,我们采取了条件反射(眨眼条件反射)、前庭时值、电测听、颞桡指数,以反映各中医分型中神经功能状况的改变(条件反射主要反映皮层活动情况;前庭时值是探讨皮层下植物神经中枢活动情况;电测听是根据祖国医学理论“肾开窍于耳”,和鉴于患者听觉分析器功能减退而表现为耳鸣、耳聋等症状而采用的;颞桡指数可以反映血管的反应性,和研究与脑血流有关的“上实下虚”中的“上实”的症状)。根据“阳亢

作者:邝安堃;赵光胜;张继业;朱毅君;沈家麒;张志英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1961 年 09卷 1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27 | 下载:0
作者:
邝安堃;赵光胜;张继业;朱毅君;沈家麒;张志英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1961 年 09卷 1期
1959年,我们在临床上分析了55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分型,结果分成“阳亢”、“阴虚阳亢”、“阴阳两虚”、“阳虚”四类型。其中“阴虚阳亢”与“阴阳两虚”各占40%与54.2%,为最多;“阳亢”与“阳虚”最少,各为3.1%与2.7%(1)。其中的250例并与米氏分期作了比较,发现“阴阳两虚”较“阴虚阳亢”分布在后期者多。但对是否有实症的“阳亢”,有否“阳虚”,中医分型与病理分期究有否关系等,不能作出肯定结论,特别对中医分型的病理生理基础,必须进一步结合机制研究探讨。本文研究的目的,主要也就是为此,以期最终创立中西医结合的,既能反映机体功能改变和病理变化的新分类法,又能正确指导临床的防治。由于中医务型主要是根据症状判断的,而高血压病的症状极大多数是神经方面的症状,因此,我们采取了条件反射(眨眼条件反射)、前庭时值、电测听、颞桡指数,以反映各中医分型中神经功能状况的改变(条件反射主要反映皮层活动情况;前庭时值是探讨皮层下植物神经中枢活动情况;电测听是根据祖国医学理论“肾开窍于耳”,和鉴于患者听觉分析器功能减退而表现为耳鸣、耳聋等症状而采用的;颞桡指数可以反映血管的反应性,和研究与脑血流有关的“上实下虚”中的“上实”的症状)。根据“阳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