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549 | 下载1049

目的 探讨醒后卒中的发病机制及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连续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发病时间分为醒后卒中组和非醒后卒中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明确醒后卒中的发病机制.按照患者发病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将两组患者进一步分为预后不良(>2分)亚组和预后良好(0~2分)亚组,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醒后卒中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17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醒后卒中组42例(23.60%),非醒后卒中组136例(76.40%).随访至患者发病6个月,11例失访,最终167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醒后卒中组40例(23.95%),预后不良42.50%(17/40),预后良好57.50%(23/40);非醒后卒中组127例(76.05%),预后不良25.20%(32/127),预后良好74.80%(95/127).两组预后不良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93,P=0.036).将醒后卒中组和非醒后卒中组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变量如心房颤动、反勺型高血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醒后卒中组中预后不良亚组和预后良好亚组在血管危险因素、TOAST分型、卒中严

作者:王凯;魏秀娥;荣良群;陶中海;肖利杰

来源: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9 年 52卷 4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549 | 下载:1049
作者:
王凯;魏秀娥;荣良群;陶中海;肖利杰
来源: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9 年 52卷 4期
标签:
卒中 发病机制 预后 影响因素 Stroke Pathogenesis Outcome Influencing factors
目的 探讨醒后卒中的发病机制及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连续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发病时间分为醒后卒中组和非醒后卒中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明确醒后卒中的发病机制.按照患者发病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将两组患者进一步分为预后不良(>2分)亚组和预后良好(0~2分)亚组,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醒后卒中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17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醒后卒中组42例(23.60%),非醒后卒中组136例(76.40%).随访至患者发病6个月,11例失访,最终167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醒后卒中组40例(23.95%),预后不良42.50%(17/40),预后良好57.50%(23/40);非醒后卒中组127例(76.05%),预后不良25.20%(32/127),预后良好74.80%(95/127).两组预后不良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93,P=0.036).将醒后卒中组和非醒后卒中组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变量如心房颤动、反勺型高血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醒后卒中组中预后不良亚组和预后良好亚组在血管危险因素、TOAST分型、卒中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