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308 | 下载284

目的 探讨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发病机制.方法 将大鼠右侧颈总动脉的近心端与颈外静脉的远心端端端吻合并结扎对侧横窦导致颅内静脉高压,随访12周,监测静脉窦压力、脑血流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基底节、皮层、蛛网膜和硬膜的分布.结果 术后出现皮层血流的显著性下降,右侧枕叶最明显并持续至实验结束.基底节区VEGF表达在术后1周即达高峰,在2周后转为阴性或弱阳性,枕叶皮层和蛛网膜血管呈持续阳性表达.枕部矢状窦及周围硬膜在术后早期呈弱阳性,在4周至12周呈持续阳性表达.术后12周硬膜微血管明显增加,管腔扩张.结论 DAVF形成的关键在于静脉窦压力升高,脑慢性低灌注是从静脉窦高压到硬膜血管增生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作者:陈亮;赵曜;毛颖;周良辅

来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9 年 25卷 2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308 | 下载:284
作者:
陈亮;赵曜;毛颖;周良辅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9 年 25卷 2期
标签:
硬脑膜动静脉瘘 模型 大鼠 Dura arteriovenous fistula Model Rats
目的 探讨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发病机制.方法 将大鼠右侧颈总动脉的近心端与颈外静脉的远心端端端吻合并结扎对侧横窦导致颅内静脉高压,随访12周,监测静脉窦压力、脑血流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基底节、皮层、蛛网膜和硬膜的分布.结果 术后出现皮层血流的显著性下降,右侧枕叶最明显并持续至实验结束.基底节区VEGF表达在术后1周即达高峰,在2周后转为阴性或弱阳性,枕叶皮层和蛛网膜血管呈持续阳性表达.枕部矢状窦及周围硬膜在术后早期呈弱阳性,在4周至12周呈持续阳性表达.术后12周硬膜微血管明显增加,管腔扩张.结论 DAVF形成的关键在于静脉窦压力升高,脑慢性低灌注是从静脉窦高压到硬膜血管增生过程中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