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25 | 下载12

目的 探讨老化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制备方法,使其更接近人类血管性痴呆的病理生理学特点.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组6只及模型组17只),其中模型组大鼠D-半乳糖(D-gal)注射4周后行双侧间隔72 h结扎颈总动脉,6周后观察大鼠脑内有无梗死灶形成.正常组大鼠常规饲养,未做结扎.术后6周检测两组大鼠水迷宫试验、事件相关诱发电位潜伏期、海马区锥体细胞和突触素密度.结果 模型组大鼠死亡率较低,脑内未见明显梗死灶,但认知功能较正常组大鼠有显著的损害(P<0.05),海马区锥体细胞排列紊乱,数目显著减少(P<0.05),突触素密度也显著下降(P<0.05).结论 D-gal加双侧间隔颈总动脉结扎法成功复制的大鼠痴呆模型更接近人类血管性痴呆病理生理学特点,且模型死亡率低.

作者:黄敬;刘学源;梅元武;查运红

来源: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8 年 7卷 2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25 | 下载:12
作者:
黄敬;刘学源;梅元武;查运红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8 年 7卷 2期
标签:
血管性痴呆 D-半乳糖 双侧颈总动脉结扎 水迷宫试验 事件相关诱发电位 突触素
目的 探讨老化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制备方法,使其更接近人类血管性痴呆的病理生理学特点.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组6只及模型组17只),其中模型组大鼠D-半乳糖(D-gal)注射4周后行双侧间隔72 h结扎颈总动脉,6周后观察大鼠脑内有无梗死灶形成.正常组大鼠常规饲养,未做结扎.术后6周检测两组大鼠水迷宫试验、事件相关诱发电位潜伏期、海马区锥体细胞和突触素密度.结果 模型组大鼠死亡率较低,脑内未见明显梗死灶,但认知功能较正常组大鼠有显著的损害(P<0.05),海马区锥体细胞排列紊乱,数目显著减少(P<0.05),突触素密度也显著下降(P<0.05).结论 D-gal加双侧间隔颈总动脉结扎法成功复制的大鼠痴呆模型更接近人类血管性痴呆病理生理学特点,且模型死亡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