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384 | 下载72

目的 评价转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严重韧带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通过腺病毒将bFGF基因转入BMSCs,并标记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建立新西兰大白兔髌韧带损伤模型,在断裂韧带缝合后,根据局部细胞移植情况将手术组分为转基因BMSCs组(组1)、BMSCs组(组2)、无细胞组(组3)、正常韧带组(组4).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韧带损伤修复区转基因BMSCs的分布,bFGF表达及韧带特异性细胞外基质:Ⅰ型胶原、Ⅲ型胶原、fibronectin、α-SMA和vimentin的表达;组织学观察各组韧带损伤愈合情况;生物力学检测评价各组的生物力学强度.结果 转基因BMSCs组术后1个月内在韧带修复区内可持续观察到转基因BMSCs的存在,组1术后3~14 d bFGF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01),其中移植后7d为表达高峰.术后1个月内转基因BMSCs组各韧带特异性细胞外基质基因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P<0.001),免疫组化呈强阳性表现.术后3个月HE染色见转基因BMSCs组韧带损伤修复区胶原纤维排列及致密度均优于对照组,生物力学检测表明转基因BMSCs组拉力载荷明显强于对照组[组1~4分别为(13.5±1.3)、(8.6±2.0)、(8.4±2.7)、(20.5±4.9)N,P<0.05].结论 转染bFGF基因的BMSCs能明显促进韧带损伤愈合,增加韧带愈合强度.

作者:周盛源;朱巍;陈雄生;许政;钱闯;刘晓东

来源:中华医学杂志 2014 年 94卷 19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384 | 下载:72
作者:
周盛源;朱巍;陈雄生;许政;钱闯;刘晓东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2014 年 94卷 19期
标签:
韧带 创伤和损伤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碱性 干细胞 Ligaments Wound and injuries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asic Stem cells
目的 评价转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严重韧带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通过腺病毒将bFGF基因转入BMSCs,并标记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建立新西兰大白兔髌韧带损伤模型,在断裂韧带缝合后,根据局部细胞移植情况将手术组分为转基因BMSCs组(组1)、BMSCs组(组2)、无细胞组(组3)、正常韧带组(组4).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韧带损伤修复区转基因BMSCs的分布,bFGF表达及韧带特异性细胞外基质:Ⅰ型胶原、Ⅲ型胶原、fibronectin、α-SMA和vimentin的表达;组织学观察各组韧带损伤愈合情况;生物力学检测评价各组的生物力学强度.结果 转基因BMSCs组术后1个月内在韧带修复区内可持续观察到转基因BMSCs的存在,组1术后3~14 d bFGF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01),其中移植后7d为表达高峰.术后1个月内转基因BMSCs组各韧带特异性细胞外基质基因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P<0.001),免疫组化呈强阳性表现.术后3个月HE染色见转基因BMSCs组韧带损伤修复区胶原纤维排列及致密度均优于对照组,生物力学检测表明转基因BMSCs组拉力载荷明显强于对照组[组1~4分别为(13.5±1.3)、(8.6±2.0)、(8.4±2.7)、(20.5±4.9)N,P<0.05].结论 转染bFGF基因的BMSCs能明显促进韧带损伤愈合,增加韧带愈合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