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269 | 下载16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周围皮肤中是否有生物学活性异常的成纤维细胞,以期进一步了解瘢痕疙瘩的发展机制.方法对所取新鲜组织标本进行细胞培养,通过碘化丙啶(PI)染色、激光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比较各组成纤维细胞处于增殖期细胞的百分比.采用PCR技术对P53基因外显子4、5、6进行扩增并测序.结果瘢痕疙瘩周围皮肤增殖期成纤维细胞百分比与瘢痕疙瘩中央部相似(P>0.05),介于瘢痕疙瘩边缘部与正常皮肤之间,与两者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所有体外培养瘢痕疙瘩周围皮肤成纤维细胞(6/6)均存在P53外显子4的点突变,有2例(2/6)P53外显子5存在移码突变,均与同病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基因突变一致,而两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则未发现有任何形式的基因突变.结论瘢痕疙瘩周围0.5 cm皮肤内存在生物学活性异常成纤维细胞,这可能为瘢痕疙瘩浸润性生长的结果及其治疗后易复发的原因之一.

作者:段红杰;高建华;沈光裕

来源: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3 年 19卷 2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269 | 下载:16
作者:
段红杰;高建华;沈光裕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3 年 19卷 2期
标签:
瘢痕疙瘩 成纤维细胞 P53 基因突变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周围皮肤中是否有生物学活性异常的成纤维细胞,以期进一步了解瘢痕疙瘩的发展机制.方法对所取新鲜组织标本进行细胞培养,通过碘化丙啶(PI)染色、激光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比较各组成纤维细胞处于增殖期细胞的百分比.采用PCR技术对P53基因外显子4、5、6进行扩增并测序.结果瘢痕疙瘩周围皮肤增殖期成纤维细胞百分比与瘢痕疙瘩中央部相似(P>0.05),介于瘢痕疙瘩边缘部与正常皮肤之间,与两者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所有体外培养瘢痕疙瘩周围皮肤成纤维细胞(6/6)均存在P53外显子4的点突变,有2例(2/6)P53外显子5存在移码突变,均与同病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基因突变一致,而两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则未发现有任何形式的基因突变.结论瘢痕疙瘩周围0.5 cm皮肤内存在生物学活性异常成纤维细胞,这可能为瘢痕疙瘩浸润性生长的结果及其治疗后易复发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