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338 | 下载60

目的 探讨三维CT在自体下颌骨外板行颅面部贴附植骨修复面斜裂中的应用,包括手术设计和术后效果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应用自体下颌骨外板行颅面部贴附植骨修复的22例面斜裂的病例资料.术前应用CT数据重建三维头颅,行三维测量和手术模拟;术中应用手术导板,切割下颌骨外板,移植修复骨缺损和骨凹陷部位,重建颅面骨支架的对称性;术后5—10 d和术后6个月至1年再次以CT进行三维测量和三维重建,以评价术后面部的对称性.结果 应用CT测量患侧凹陷眶骨骨缺损体积差,术后5—l0d比术前平均减少(64.6±14.4)%,眶下颧骨、上颌骨骨缺损体积差,平均减少(71.4±15.7)%.术后6个月至1年,下颌骨供骨区的体积恢复至所取骨块体积的(57.9±13.9)%,移植骨块被吸收体积为原移植骨块的(24.7±25.6)%.术前瞳孔中央的高度差为(3.76±1.27) mm,术后5~10d为(1.15±1.00) mm,术后6个月至1年为(1.35±1.13) mm,应用配对£检验,术后5~10d瞳孔中央高度差比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6个月至1年与术后5~10d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3),说明眼球位置有复发情况,可能与移植骨块吸收有关.结论 在三维CT辅助下,应用自体下颌骨外板行颅面部贴附植骨,可以更好地修复面斜裂,重建颅面骨支架的对

作者:靳天娇;归来;牛峰;刘剑锋;王梦;陈莹

来源: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4 年 30卷 5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338 | 下载:60
作者:
靳天娇;归来;牛峰;刘剑锋;王梦;陈莹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4 年 30卷 5期
标签:
面斜裂 自体移植术 骨贴附移植术 下颌骨外板 Oblique facial cleft Autografting Onlay bone grafting Mandible outer cortex
目的 探讨三维CT在自体下颌骨外板行颅面部贴附植骨修复面斜裂中的应用,包括手术设计和术后效果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应用自体下颌骨外板行颅面部贴附植骨修复的22例面斜裂的病例资料.术前应用CT数据重建三维头颅,行三维测量和手术模拟;术中应用手术导板,切割下颌骨外板,移植修复骨缺损和骨凹陷部位,重建颅面骨支架的对称性;术后5—10 d和术后6个月至1年再次以CT进行三维测量和三维重建,以评价术后面部的对称性.结果 应用CT测量患侧凹陷眶骨骨缺损体积差,术后5—l0d比术前平均减少(64.6±14.4)%,眶下颧骨、上颌骨骨缺损体积差,平均减少(71.4±15.7)%.术后6个月至1年,下颌骨供骨区的体积恢复至所取骨块体积的(57.9±13.9)%,移植骨块被吸收体积为原移植骨块的(24.7±25.6)%.术前瞳孔中央的高度差为(3.76±1.27) mm,术后5~10d为(1.15±1.00) mm,术后6个月至1年为(1.35±1.13) mm,应用配对£检验,术后5~10d瞳孔中央高度差比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6个月至1年与术后5~10d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3),说明眼球位置有复发情况,可能与移植骨块吸收有关.结论 在三维CT辅助下,应用自体下颌骨外板行颅面部贴附植骨,可以更好地修复面斜裂,重建颅面骨支架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