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112 | 下载66

目的:探讨不同针剌手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效果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120例PCIV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A组60例,采用针刺风池穴、涌泉穴、足三里及中冲穴,进针方向为对侧外眼角,频率为120转/min;B组60例,采用针刺风池穴、涌泉穴、足三里及中冲穴,进针方向为喉结,频率为120转/min.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的血浆5-HT、GABA水平、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低于B组(P<0.05),A组患者的血浆NE水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收缩期末峰值流速、舒张期末峰值流速高于B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结论:风池穴针刺进针方向为对侧外眼角联合常规治疗对PCⅣ的治疗效果更好,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环及血液流变学指标.

作者:马建功

来源:针灸临床杂志 2018 年 34卷 4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112 | 下载:66
作者:
马建功
来源:
针灸临床杂志 2018 年 34卷 4期
标签:
针刺 后循环缺血 眩晕 风池穴
目的:探讨不同针剌手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效果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120例PCIV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A组60例,采用针刺风池穴、涌泉穴、足三里及中冲穴,进针方向为对侧外眼角,频率为120转/min;B组60例,采用针刺风池穴、涌泉穴、足三里及中冲穴,进针方向为喉结,频率为120转/min.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的血浆5-HT、GABA水平、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低于B组(P<0.05),A组患者的血浆NE水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收缩期末峰值流速、舒张期末峰值流速高于B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结论:风池穴针刺进针方向为对侧外眼角联合常规治疗对PCⅣ的治疗效果更好,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环及血液流变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