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84 | 下载445

目的 通过研究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PBC)两侧病灶的组织病理学及临床特征差异,探究BPBC发病的危险因素,并对BPBC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为双侧乳腺癌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按照BPBC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筛选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BPBC患者,对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信息、组织病理学、临床治疗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PBC患者初次发病年龄34~73岁,中位发病年龄48岁,平均发病年龄(50.42±10.91)岁.其中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MBPBC)第一原发癌的发病年龄早于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BPBC)首发癌的发病年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7).第二原发癌初诊时的临床分期早于第一原发癌,以0~Ⅱ期居多(58.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癌灶均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要病理类型,两侧之间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及分子分型一致性较差(Kappa<0.4).结论 BPBC两侧肿瘤病灶在免疫组化表达、分子分型、临床分期方面具有差异,第一原发癌发病早是BPBC发病的重要预测因素,在第一原发癌灶发病后的5~10年容易罹患对侧乳腺癌.BPBC患者的治疗与单侧乳腺癌的治疗无明显差异,每一侧肿瘤均应按照独立的肿瘤病灶进行最大限度的根治性治疗.

作者:陈学燕;李利亚;万冬桂;李园

来源:浙江医学 2020 年 42卷 1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84 | 下载:445
作者:
陈学燕;李利亚;万冬桂;李园
来源:
浙江医学 2020 年 42卷 1期
标签: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临床因素 病理因素 治疗预后
目的 通过研究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PBC)两侧病灶的组织病理学及临床特征差异,探究BPBC发病的危险因素,并对BPBC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为双侧乳腺癌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按照BPBC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筛选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BPBC患者,对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信息、组织病理学、临床治疗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PBC患者初次发病年龄34~73岁,中位发病年龄48岁,平均发病年龄(50.42±10.91)岁.其中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MBPBC)第一原发癌的发病年龄早于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BPBC)首发癌的发病年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7).第二原发癌初诊时的临床分期早于第一原发癌,以0~Ⅱ期居多(58.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癌灶均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要病理类型,两侧之间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及分子分型一致性较差(Kappa<0.4).结论 BPBC两侧肿瘤病灶在免疫组化表达、分子分型、临床分期方面具有差异,第一原发癌发病早是BPBC发病的重要预测因素,在第一原发癌灶发病后的5~10年容易罹患对侧乳腺癌.BPBC患者的治疗与单侧乳腺癌的治疗无明显差异,每一侧肿瘤均应按照独立的肿瘤病灶进行最大限度的根治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