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159 | 下载0

目的 查明在广州市海珠区某公司发生的食物中毒原因,及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为类似中毒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搜索2019年10月21-23日进食某公司饭堂食品后出现类似组胺中毒症状的人员.以现场访谈方法收集患者发病前就餐信息及临床资料;以现场卫生学调查方法查找可疑中毒食物;采集留样食物和可疑中毒食物原料及病例标本等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确定致病因素.结果 该公司员工共有7人发病.病例均食用了红烧鲣鱼,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过敏性症状,潜伏期为0.75~3.50 h,符合组胺中毒表现,罹患率为8.75%.在剩余食物红烧鲣鱼检出组胺含量为533 mg/100 g,是国家规定限量标准的13.3倍.结论 此次事件是因食用组胺含量超标的红烧鲣鱼引起的组胺中毒.建议政府部门推进鱼类组胺监测、风险评估和干预工作,深化对高组胺鱼类售卖的监管,进一步加强预防组胺食物中毒的宣传教育.

作者:刘士俊

来源:职业与健康 2021 年 37卷 11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159 | 下载:0
作者:
刘士俊
来源:
职业与健康 2021 年 37卷 11期
标签:
组胺 食物中毒 鲣鱼 监督管理 健康教育 食品安全
目的 查明在广州市海珠区某公司发生的食物中毒原因,及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为类似中毒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搜索2019年10月21-23日进食某公司饭堂食品后出现类似组胺中毒症状的人员.以现场访谈方法收集患者发病前就餐信息及临床资料;以现场卫生学调查方法查找可疑中毒食物;采集留样食物和可疑中毒食物原料及病例标本等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确定致病因素.结果 该公司员工共有7人发病.病例均食用了红烧鲣鱼,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过敏性症状,潜伏期为0.75~3.50 h,符合组胺中毒表现,罹患率为8.75%.在剩余食物红烧鲣鱼检出组胺含量为533 mg/100 g,是国家规定限量标准的13.3倍.结论 此次事件是因食用组胺含量超标的红烧鲣鱼引起的组胺中毒.建议政府部门推进鱼类组胺监测、风险评估和干预工作,深化对高组胺鱼类售卖的监管,进一步加强预防组胺食物中毒的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