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0 | 下载0

颈性眩晕以源于颈椎的眩晕和不平衡为特点,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主要有6种学说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包括本体感受器紊乱学说、交感神经功能刺激学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学说、与偏头痛及颈源性头痛相关的颈性眩晕学说、与颈椎失稳相关的颈性眩晕学说及体液因子学说。由于颈性眩晕患者的主诉多而客观体征少,其诊断要在排除其他可能疾病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相关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来确诊。手法、封闭疗法、物理疗法及药物疗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颈性眩晕的非手术疗法;对于诊断明确,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且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目前常采用颈椎前路或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通过进行椎动脉减压和恢复颈椎的稳定性进行治疗。继续努力探索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制定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作者:马江涛;张银刚;袁启令;武文韬

来源:中医正骨 2016 年 28卷 10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0 | 下载:0
作者:
马江涛;张银刚;袁启令;武文韬
来源:
中医正骨 2016 年 28卷 10期
标签:
眩晕 椎动脉型颈椎病 交感型颈椎病 颈源性头痛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综述
颈性眩晕以源于颈椎的眩晕和不平衡为特点,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主要有6种学说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包括本体感受器紊乱学说、交感神经功能刺激学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学说、与偏头痛及颈源性头痛相关的颈性眩晕学说、与颈椎失稳相关的颈性眩晕学说及体液因子学说。由于颈性眩晕患者的主诉多而客观体征少,其诊断要在排除其他可能疾病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相关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来确诊。手法、封闭疗法、物理疗法及药物疗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颈性眩晕的非手术疗法;对于诊断明确,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且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目前常采用颈椎前路或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通过进行椎动脉减压和恢复颈椎的稳定性进行治疗。继续努力探索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制定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是目前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