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312 | 下载0

中医“治未病”理念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于日常生活实践.“治未病”起源于远古,雏形于《周易》,形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概念,并完善“治未病”的理论体系,后学者多有发挥.近年来国家对“治未病”的理论及临床实践越来越重视,“治未病”的理念得到广泛传播,民众对“治未病”的认知度和认同性有明显的提升.“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最高境界,中医“治未病”应当定位在防,要做到“法以阴阳,顺应天时”;“形神修养,自我心知”;“居住适宜,环境为要”;“饮食有调,注意偏盛”;“运动有度,贵在坚持”等,将疾病“关口前移”,“重心下沉”,与时俱进,焕发“治未病”理念的璀璨光辉.

作者:徐经世;李艳;赵进东;李永攀;张莉;张国梁

来源:中医杂志 2016 年 57卷 16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312 | 下载:0
作者:
徐经世;李艳;赵进东;李永攀;张莉;张国梁
来源:
中医杂志 2016 年 57卷 16期
标签:
治未病 黄帝内经 预防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Yellow Emperor's Inner Canon prevention
中医“治未病”理念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于日常生活实践.“治未病”起源于远古,雏形于《周易》,形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概念,并完善“治未病”的理论体系,后学者多有发挥.近年来国家对“治未病”的理论及临床实践越来越重视,“治未病”的理念得到广泛传播,民众对“治未病”的认知度和认同性有明显的提升.“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最高境界,中医“治未病”应当定位在防,要做到“法以阴阳,顺应天时”;“形神修养,自我心知”;“居住适宜,环境为要”;“饮食有调,注意偏盛”;“运动有度,贵在坚持”等,将疾病“关口前移”,“重心下沉”,与时俱进,焕发“治未病”理念的璀璨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