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177 | 下载0

从燥湿互济的起源发展、病因病机、治则等方面阐释路志正燥湿互济学术观点.燥邪致病易伤津液,湿邪伤人多隐而莫见,缓而不觉.燥湿二邪可单独出现,形成燥病或湿病,但亦可相兼为病或者互相转化,出现燥湿共存之症.单一祛湿或者润燥难以把握病机而一举获效,故治疗时当燥湿互济,治湿不一味燥剂渗湿,少佐滋润之品顾护阴液,避免苦寒化燥伤阴;治燥需注意滋阴药多滋腻,应少佐温运之药,勿使滋阴太过而湿邪内生.

作者:刘燕君;胡镜清;呼思乐

来源:中医杂志 2017 年 58卷 13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177 | 下载:0
作者:
刘燕君;胡镜清;呼思乐
来源:
中医杂志 2017 年 58卷 13期
标签:
燥证 湿证 燥湿互济 名医经验 路志正 dryness syndrome dampness syndrome coordination between dryness and dampness 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 LU Zhizheng
从燥湿互济的起源发展、病因病机、治则等方面阐释路志正燥湿互济学术观点.燥邪致病易伤津液,湿邪伤人多隐而莫见,缓而不觉.燥湿二邪可单独出现,形成燥病或湿病,但亦可相兼为病或者互相转化,出现燥湿共存之症.单一祛湿或者润燥难以把握病机而一举获效,故治疗时当燥湿互济,治湿不一味燥剂渗湿,少佐滋润之品顾护阴液,避免苦寒化燥伤阴;治燥需注意滋阴药多滋腻,应少佐温运之药,勿使滋阴太过而湿邪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