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原发性支气管癌,简称肺癌,为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3年公布的资料显示,肺癌无论是发病率(120万/年)还是死亡率(110万/年),均居全球癌症首位。在我国,肺癌已超过癌症死因的20%,且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迅速增长。自2000年至2005年,我国肺癌的发病人数即增加了11.6万,死亡人数增加了10.1万。英国肿瘤学家R.Peto预言:如果我国不及时控制吸烟和空气污染,到2025年我国每年肺癌发病人数将超过100万,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
原发性支气管癌,简称肺癌,为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3年公布的资料显示,肺癌无论是发病率(120万/年)还是死亡率(110万/年),均居全球癌症首位。在我国,肺癌已超过癌症死因的20%,且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迅速增长。自2000年至2005年,我国肺癌的发病人数即增加了11.6万,死亡人数增加了10.1万。英国肿瘤学家R.Peto预言:如果我国不及时控制吸烟和空气污染,到2025年我国每年肺癌发病人数将超过100万,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
【标准名称】:
肺癌
【英文名称】:
lung cancer;primary bronchogenic carcinoma
【疾病代码】:
C34.900
【别名】: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缩写名】:

【分类】:
肿瘤科

病因

肺癌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导致肺癌的常见危险因素有:

1.吸烟

2.职业致癌因子

已被确认的职业因素包括石棉、、镍、铍、煤焦油、芥子气、三甲醚、甲甲醚、烟草的加热产物以及铀、镭等放射性物质衰变时产生的氡和氡子气,电离辐射和微波辐射等。

3.空气污染

4.电离辐射

5.其他因素

包括肺纤维化、HIV感染、饮食因素及遗传因素。

病理

1.大体分型

(1)按肺癌的发生部位分为三型

1)中央型:肿发生在肺段支气管以上至主支气管。

2)周围型:肿发生在段支气管以下的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

3)弥漫型:肿发生在细支气管和肺泡,弥漫分布在肺内。

(2)按肿生长方式分型

1)管内型:肿限于较大的支气管腔内,呈息肉或菜花样生长,少数有蒂。可侵犯管壁,但未侵及壁外肺组织。

2)管壁浸润型:肿组织明显破坏支气管并侵入周围组织。

3)球型:肿呈圆形或类圆形,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4)巨块型:肿形状不规则,大多邻近肺门,直径>5cm,边缘可呈大分叶状,与周围肺组织分界不清。

5)结节型:肿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单个或多个,直径<3cm,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6)弥漫浸润型:肿组织弥漫浸润累及肺叶或肺段的大部分,形态与大叶性肺炎或融合性支气管肺炎相似。

2.组织学分类

2004年WHO肺癌组织学类型

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乳头状亚型
鳞状细胞癌,透明细胞亚型
鳞状细胞癌,小细胞亚型
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亚型
小细胞癌
复合性小细胞癌
腺癌
腺癌,混合型
腺泡状腺癌
乳头状腺癌
细支气管肺泡癌
细支气管肺泡癌,非黏液性
细支气管肺泡癌,黏液性
细支气管肺泡癌,黏液及非黏液混合性或不能确定
伴黏液产生的实性腺癌
胎儿性腺癌
黏液性(胶样)腺癌
黏液性囊腺癌
印戒细胞癌
透明细胞腺癌
大细胞癌
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复合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基底细胞样癌
淋巴上皮样癌
透明细胞癌
大细胞癌伴有横纹肌样表型
腺鳞癌
样癌
多形性癌
梭形细胞癌
巨细胞癌
癌肉
肺母细胞
类癌
典型类癌
不典型类癌
唾液腺肿
黏液表皮样癌
腺样囊性癌
上皮-肌上皮癌
癌前病变
原位鳞状细胞癌
不典型腺样增生

弥漫性特发性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

1.局部直接蔓延扩散

2.淋巴结转移

3.血行转移

病史要点

吸烟史,放射性物质、石棉、重铬酸盐接触史,长期咳嗽伴血丝痰或反复发作同一部位难治性肺部炎症史,有助于诊断。

症状要点

1.原发肿瘤的症状及体征

(1)咳嗽:多为阵发性刺激性干咳或有少量白色泡沫痰,并发感染时痰量增多呈脓性,支气管狭窄时咳嗽加剧,且呈高调喘鸣音。

(2)胸痛。

(3)咯血或血丝痰:多为痰中带血或少量咯血。晚期大块癌组织坏死或侵犯大血管时,可发生致命性大咯血。

(4)胸闷、气急:癌肿生长在大支气管口阻塞气道、肺弥漫性病变、大量胸腔积液或淋巴结肿大压迫膈神经均可出现胸闷、气急。

(5)发热:癌肿阻塞支气管,导致阻塞性肺炎或癌性热均可引起发热。

(6)支气管狭窄阻塞时可出现局限性哮鸣音及肺气肿

2.纵隔受累的症状及体征

癌肿侵犯喉返神经,可引起声音嘶哑;侵犯膈神经,可引起膈肌麻痹;侵犯上腔静脉可引起上腔静脉综合征;侵犯心包或心肌,可引起心包填塞、心律失常,临床上有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或房颤,叩诊时心浊音界扩大,超过心尖搏动处,听诊时心音低远,有心包摩擦音。吸气时常有静脉怒张;侵犯胸膜,可引起胸腔积液;侵犯食管,可引起吞咽困难;侵犯胸导管,可引起胸腔积液

3.肿瘤转移引起的症状及体征

(1)淋巴结转移: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最常见,可毫无症状。典型者多位于前斜角肌区,固定且坚硬,逐渐增大、增多,可以融合,多无痛感。

(2)腹部转移:部分小细胞肺癌可转移到胰腺,表现为胰腺炎症状或阻塞性黄疸。其他细胞类型的肺癌也可转移到胃肠道、肾上腺和腹膜后淋巴结,多无临床症状,依靠CT、MRI或PET检查作出诊断。

(3)骨转移:可引起持续性骨痛、压痛和病理性骨折。大多为溶骨性病变,少数为成骨性。肿瘤转移至脊柱后可压迫椎管引起局部压迫和受阻症状,髂骨、股骨、肱骨及肋骨转移较多见。

(4)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由脑、脑膜或脊髓转移引起。常见症状为颅内压增高,如头痛、恶心、呕吐;精神状态改变和中枢定位症状,如癫痫发作、偏瘫、小脑功能障碍或失语等。

4.副瘤综合征

(1)杵状指和肺性肥大性骨关节病

(2)内分泌紊乱症状: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引起库欣综合征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而出现低血症;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的高血钙、低血磷症;促性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男性乳房发育。

(3)神经肌肉综合征:表现有重症肌无力,小脑性运动失调,眼球震颤及精神异常等。

查体要点

见症状点。

指南要点 -(二)肺癌的临床表现

  • 周围型肺癌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相应的呼吸道症状或转移相关症状。
  • 1.原发肿瘤表现推荐意见:中央型肺癌可表现出相应的呼吸道症状,周围型肺癌早期常无呼吸道症状。(1)咳嗽、咳痰:咳嗽是肺癌患者就诊时最常见的症状,早期常表现为刺激性咳嗽,如果肿瘤增大影响到痰液引流,可继发阻塞性肺炎。(2)咯血:由于肿瘤组织血管常较为丰富,部分患者肿瘤坏死可出现痰中带血,如果肿瘤侵蚀较大血管,可引起咯血。(3)喘鸣、胸闷、气急:呼吸气流通过受压或部分阻塞形成的气管狭窄处可引起喘鸣。对不明原因反复局部出现喘鸣者尤应警惕。肿瘤进展可导致肺不张、胸腔积液,可表现为不断加重的胸闷、气急。突发胸闷、气急者需排除肺栓塞的可能。(4)体重下降、乏力、发热:肿瘤可能引起消耗、食欲不振等,导致患者出现乏力伴体重下降,肿瘤患者发热以间断中、低热多见,合并感染时可有高热。(5)胸痛:肿瘤侵犯壁层胸膜、肌肉神经或骨组织时,疼痛可加重、持久并位置固定。(6)声音嘶哑:多见于因肺癌侵及淋巴结转移压迫或左侧喉返神经而造成声带麻痹所致;而右侧喉返神经位置较高,多在右侧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时可能出现。(7)吞咽困难:多见于肿瘤侵犯或转移淋巴结压迫食管。(8)上腔静脉综合征:多见于肿瘤或转移淋巴结压迫、侵犯上腔静脉。因血液不能顺畅回流,可出现颜面、颈部及上肢肿胀和上胸壁静脉怒张。(9)膈肌麻痹:多见于肿瘤侵犯膈神经而致其麻痹,可表现为顽固性呃逆、胸闷、气急,还可引起膈肌升高、运动消失或呼吸时的反常运动(吸气上升、呼气下降)。(10)胸腔及心包积液:可由于肿瘤侵犯或转移至胸膜和心包引起,多表现为胸闷、胸痛、心动过速和心前区心音减弱。(11)Pancoast综合征:位于肺尖部的肺癌称为肺上沟瘤,又称Pancoast综合征,因其周围空间狭小而易侵犯臂丛下神经根、星状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肋间神经,产生肩部、肩胛骨内侧缘、上臂甚至前臂的疼痛,往往为阵发性加重的烧灼样痛,可伴皮肤感觉异常和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如病变侵及星状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则可出现同侧Horner综合征,即同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眼睑下垂和颜面无汗等。
  • 2.远处转移表现(1)颅内转移:肺癌是引起颅内转移的常见原因之一[19],早期可无症状,常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痛、呕吐、眩晕、复视、共济失调、偏瘫及癫痫发作等,有时还会伴有精神状态改变和视觉障碍。(2)骨转移:常见于肋骨或脊柱、盆骨和长骨,早期可无症状,后期有局部疼痛和压痛,若脊柱转移压迫或侵犯脊髓,可导致大、小便失禁或截瘫等。(3)肝转移:可出现肝肿大和肝区疼痛,可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和消瘦、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肝酶或胆红素升高等表现。(4)肾上腺转移:可呈现爱迪生病(Addiso n病)症状,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皮肤色素增加、腋毛脱落、低血压等。(5)淋巴结转移:往往循淋巴回流途径首先转移到肺门淋巴结,继而可达纵隔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的浅表淋巴结多质地较硬,可融合成团,多不伴有压痛。(6)其他:肺癌可转移至全身多个部位导致不同临床征象,例如皮下结节、皮肤溃疡和腹痛等表现。
  • 3.其他表现少数肺癌患者可出现一些少见的症状和体征,并非肿瘤的直接作用或转移引起,可出现于肺癌诊断前或诊断后,也可同时出现,常表现于胸部以外的脏器。(1)高钙血症:由肺癌导致的骨质破坏、肿瘤分泌甲状旁腺激素导致的骨重吸收钙等引起,可导致心电图上PR间期和QRS时限延长、QT间期缩短,心动过缓甚至传导阻滞。(2)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源于肿瘤细胞异位分泌产生的抗利尿激素样物质。好发于小细胞癌,常表现为稀释性低钠血症,严重时可致意识障碍。(3)异位库欣综合征:源于肿瘤细胞异位分泌产生的促肾上腺皮质素类物质,好发于小细胞癌和类癌等。可有低血钾和高血糖、高血压表现,有些患者可能出现特征性的“满月脸”。(4)副肿瘤性神经综合征:是恶性肿瘤间接效应引起的一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脑、脊髓、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等多器官均可受累,临床表现多样,多见于小细胞癌患者,可表现为近端肌肉无力、反射降低和自主神经功能失常等,并往往发生于肺癌确诊之前。(5)血液系统异常:表现多种多样,包括血小板的异常增多与减少、类白血病反应、凝血功能异常甚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6)皮肤表现:常见于腺癌患者,包括皮肌炎、黑棘皮症等。
展开
摘自:《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9版)》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1.痰液细胞学检查

临床怀疑肺癌病例,应常规行痰液细胞学检查。痰细胞学检查阳性,影像学和支气管纤维镜检查未发现病变的肺癌称为隐性肺癌

2.肿瘤标志物检查

目前尚无特异性肺癌标志物应用临床诊断。

(1)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目前血清中CEA的检查主要用判断肺癌预后以及对治疗过程的监测。

(2)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e specific enolase,NSE):是小细胞肺癌首选标志物,用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和治疗反应监测。

(3)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tokeratinfragment,CYFRA21-1):对肺鳞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有一定参考意义。

(4)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r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对肺鳞状细胞癌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是最基本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不仅可以显示肺部肿瘤本身的影像,还可显示肺癌造成支气管阻塞引起的肺部改变和肺癌侵犯或转移引起的胸内、外改变。

2.CT检查

用于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定位、定性。

(1)中央型肺癌:可见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腔狭窄等改变及肺门肿块,肿块呈结节状,边缘不规则,可有分叶征;间接征象包括气管阻塞、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炎、阻塞性肺不张胸腔积液等。

(2)周围型肺癌:可见空泡征、结节征、支气管充气征、强化征、癌性空洞等瘤体内部CT征象;瘤肺交界面的CT征象:毛刺征、分叶征等;胸膜改变,常见为胸膜凹陷征,其次为胸膜浸润和播散;周围型肺癌周围血管、支气管可相互聚拢。

3.MRI检查

主要用于:过敏患者或者CT检查后仍难以诊断的特殊病例;对肺上沟瘤,需显示胸壁侵犯及臂丛神经受累情况;需判断纵隔中的心包及大血管有无受侵,或有上腔静脉综合征的病例;需鉴别手术或放疗后肿瘤复发或纤维化的病例。

指南要点 -(三)肺癌的辅助影像学检查

  • 推荐意见:肺癌的诊治过程中,建议根据不同的检查目的,合理、有效地选择一种或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 肺癌的辅助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包括:X线胸片、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超声、核素显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等方法。主要用于肺癌诊断、分期、再分期、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等。
  • 1.胸部X线摄影:胸部X线摄影是最基本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通常包括胸部正、侧位片。当对胸部X线摄片基本影像有疑问,或需要了解显示影像的细节,或寻找其他对影像学诊断有帮助的信息时,应有针对性地选择进一步的影像检查方法。因为胸部X线摄片的分辨率较低,且有检查盲区,所以不常规推荐用于肺癌的筛查和检查。
  • 2.胸部CT检查:胸部CT可以有效地检出早期周围型肺癌、明确病变所在的部位和累及范围,是目前肺癌诊断、分期、疗效评价及治疗后随诊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CT检查的优势:可检出直径仅2 mm的微小结节及隐秘部位(如心影后、横膈上、纵隔旁、锁骨及肋骨下)肺癌;通过CT特别是高分辨率CT,能发现对良、恶性肿瘤有鉴别意义的影像学特征;增强CT除了能提高病灶的定性能力外,还可帮助检出肺门及纵隔有无增大淋巴结,对肺癌作出更准确的临床分期;判断手术切除的可能性等。CT的薄层重建是肺内小结节最主要的检查和诊断方法。对于肺内直径≤2 cm的孤立性结节,推荐进行薄层重建和三维重建;对于初诊不能明确诊断的结节,视结节大小、密度不同,进行CT随访;随访中应关注结节大小、形态和密度变化,尤其是当发现部分实性结节中的实性成分增多和非实性结节中出现实性成分时,需高度警惕肺癌的可能。在对怀疑肺癌的患者进行诊治前,强烈推荐进行胸部增强CT检查。
  • 3. MRI检查:MRI检查不推荐用于肺癌的常规诊断,但可选择性地用于以下情况:判断胸壁或纵隔受侵情况、显示肺上沟瘤与臂丛神经及血管的关系,特别适用于判定脑、椎体有无转移。脑部增强MRI可作为肺癌术前或初治分期前的常规检查。 MRI对椎体及骨转移灵敏度和特异度均很高,可根据临床需求选用。
  • 4.超声检查:常用于检查腹部重要器官有无转移,也用于锁骨上窝及腋下等浅表部位淋巴结的检查;对于浅表淋巴结、邻近胸壁的肺内病变或胸壁病变,可较为安全地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组织检查;超声还可用于检查有无胸膜转移、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并可行B型超声定位抽取积液。
  • 5.骨扫描:骨扫描是判断肺癌骨转移的常规检查,是筛查骨转移的首选方式,特别是对于无临床症状的可疑骨转移患者,具有灵敏度高、全身一次成像、不易漏诊的优点;缺点是空间分辨率低,特异性差,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确诊。当骨扫描检查提示单处骨可疑转移时,若条件允许,建议对可疑部位进行X线、MRI或CT检查,进一步验证。
  • 6. PET?CT检查:PET?CT是诊断肺癌、分期与再分期、放疗靶区勾画、评估疗效和预后的最佳方法之一,推荐有条件者进行PET?CT检查。但PET?CT对脑和脑膜转移敏感性相对较差,对于需排除有无脑转移的患者,建议与脑部增强MRI联合,以提高诊断率。
  • 对肺癌患者进行分期诊断时,有条件者可进行PET?CT及脑部增强MRI检查。亦可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胸部增强CT、腹部增强CT或B型超声(包括锁骨上淋巴结)、头部增强CT或MRI、全身骨扫描检查。
展开
摘自:《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9版)》

其他检查

1.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可直接观察气管和支气管中的病变,并可在直视下钳取并擦拭以获取病理组织学和细胞学的诊断。

2.纵隔镜检查

纵隔镜检查可发现肿大淋巴结并进行组织学诊断,为肺癌的诊断、分期和制订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

3.针吸细胞学检查

经常规的痰细胞学或纤维支气管镜等非创伤性检验查仍能确诊的病例,可考虑行经胸针吸细胞学检查。该检查为创伤性检查,有引起气胸、出血的可能,特别是可引起针道种植转移,因此主张常规应用。

4.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

指南要点 -(四)获取肺癌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技术

  • 推荐意见:获取病理学标本时,若条件允许,除细胞学取材外,建议尽可能获取组织标本,除用于诊断外,还可以进行基因检测。
  • 1.痰液细胞学检查:是目前诊断中央型肺癌最简单方便的无创诊断方法之一。
  • 2.胸腔穿刺术:胸腔穿刺术可以获取胸腔积液,进行细胞学检查,以明确病理和进行肺癌分期,有条件的地区可行胸腔积液细胞包埋,以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 3.浅表淋巴结及皮下转移结节活组织检查:对于有肺部占位怀疑肺癌的患者,如果伴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可进行浅表淋巴结活检,以获得病理学诊断。
  • 4.经胸壁肺穿刺术:在CT或B型超声引导下经胸壁肺穿刺,是诊断周围型肺癌的首选方法之一。
  • 5.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镜检查是肺癌的主要诊断工具,可以进入到4~5级支气管,帮助肉眼观察大约1/3的支气管树黏膜,并且通过活检、刷检以及灌洗等方式进行组织学或细胞学取材,上述几种方法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检出率。常规支气管镜检查的不足主要包括:(1)检查范围有限,对于外周2/3的呼吸道无法进行肉眼观察;(2)对于腔外病变及淋巴结等无法观察;(3)对于呼吸道黏膜的上皮异型增生及原位癌的诊断率不高。荧光支气管镜是利用肿瘤组织的自体荧光特性有别于正常组织这一原理开发出的气管镜技术,联合常规气管镜检查对上皮内瘤变和浸润性肺癌的诊断率显著优于常规支气管镜诊断。对于常规支气管镜无法到位的病灶,可根据病灶的实际情况开展透视下、小探头、磁导航等引导技术,以获得病理结果。
  • 6.常规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和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组织检查技术(endobronchialultrasound?guided tra nsbro nchial needle a spira tion,EBUS?TBNA):传统TBNA根据胸部CT定位操作,对术者要求较高,不作为常规推荐的检查方法,有条件的医院可开展。 EBUS?TBNA可在超声引导下实时进行胸内病灶及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灶穿刺,从而取样诊断,更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建议有条件的医院积极开展。当临床怀疑纵隔和肺门淋巴结转移而其他分期手段难以确定时,推荐采用超声支气管镜检查等有创分期手段明确纵隔淋巴结状态。
  • 7.纵隔镜检查:纵隔镜检查取样较多,是鉴别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良恶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也是评估肺癌分期的方法之一,但操作创伤及风险相对较大。
  • 8.胸腔镜:内科胸腔镜可用于不明原因的胸腔积液、胸膜疾病的诊断。外科胸腔镜可有效地获取病变组织,提高诊断阳性率。对于经支气管镜和经胸壁肺穿刺术等检查方法无法取得病理标本的肺癌,尤其是肺部微小结节病变,可行胸腔镜下病灶切除,即可明确诊断。对考虑为中晚期肺癌的患者,胸腔镜下可以行肺内病灶、胸膜的活组织检查,为制定全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但胸腔镜检查创伤较大,费用较高,在有其他检查方法可选的条件下,不作为常规推荐手段
展开
摘自:《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9版)》

临床类型

临床上常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及小细胞肺癌两种类型,以便于临床治疗。

分期

1.非小细胞癌分期

TNM分期标准

T原发肿瘤
Tx原发灶不能评价,或由痰液或支气管清洗液检出癌细胞,但影像学和支气管镜检查均未发现病灶
TO无原发肿瘤的证据
Tis原位癌
T1肿瘤最大直径≤3cm,周围被肺组织或脏层胸膜包裹,无叶支气管以外的浸润
T1a肿瘤直径≤2cm
T1b肿瘤直径>2cm且≤3cm
T2肿瘤最大直径>3cm且≤7cm;或侵犯主支气管,但距离隆突≥2cm;或侵犯脏层胸膜;或伴阻塞性肺不张、肺炎,但未累及全肺
T2a肿瘤直径>3cm且≤5cm
T2b肿瘤直径>5cm且≤7cm
T3肿瘤直径>7cm;或直接侵犯下列部位:胸壁、膈肌、膈神经、纵隔胸膜、壁层心包,主支气管且距离隆突<2cm;或伴全肺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或同一肺叶肺内结节病灶
T4肿瘤已直接侵犯任何以下器官:纵隔、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椎体、隆突;或在同侧不同肺叶内病灶;或伴恶性胸腔积液
N局部淋巴结转移
Nx局部淋巴结转移不能评价
NO无淋巴结转移
N1原发灶同侧支气管周围和(或)支气管周围和(或)同侧肺门淋巴结和肺内淋巴结,包括直接淋巴结侵犯
N2侵犯同侧纵隔和(或)隆突下淋巴结
N3转移至对侧纵隔、对侧肺门,同侧或对侧斜角肌或锁骨上淋巴结
M远处转移
Mx远处转移不能评价
MO无远处转移
M1出现远处转移
M1a对侧肺内结节病灶;肿瘤性胸膜结节或恶性胸膜积液、心包积液
M1b肺外的远处转移
临床分期
分期TNM
0期TisNOMO
ⅠA期T1N0M0
ⅠB期T2NOMO
ⅡA期T1N1MO
ⅡB期T2N1MO
T3NOMO
ⅢA期T1~3N2MO
T3N1~2MO
T4N0~1MO
ⅢB期任何TN3MO
T4任何NMO
Ⅳ期任何T任何NM1
2.小细胞癌分期

可按照肺癌TNM分期,也可以按照美国退伍军人医院提出的分期法分为2期:

(1)局限期:肿瘤局限于一侧胸腔,包括前斜角肌和锁骨上淋巴结的转移,但无胸腔积液。肿瘤的范围在同一照射野内。

(2)广泛期:肿瘤范围超过局限期的定义。

鉴别诊断

1.肺结核

(1)肺结核球:应与周围型肺癌相鉴别,肺结核多见于年轻患者,病灶多见于结核好发部位,如肺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一般无症状,病灶边界清楚,密度高,可有包膜。有时含钙化点,周围有纤维结节状病灶,多年不变。

(2)肺门淋巴结结核:易与央型肺癌相混淆,多见于儿童、青年,多有发热,盗汗等结核毒症状。结核菌素试验常阳性,抗结核治疗有效。肺癌多见于年以上成人,病灶发展快,呼吸道症状比较明显,抗结核药物治疗无效。

(3)急性粟粒性肺结核:应与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相鉴别。粟粒型肺结核患者年龄较轻,有发热,盗汗等全身毒症状,呼吸道症状不明显。X线表现为细小、分布均匀、密度较淡的粟粒样结节病灶。而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两肺多有大小不等的结节状播散病灶,边界清楚、密度较高,进行性发展和增大,且有进行性呼吸困难。

2.肺脓肿

应与癌性空洞继发感染相鉴别。肺脓肿起病急,毒症状严重,多有寒战、高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等症状。肺部X线表现为均匀的大片状炎性阴影,空洞内常见较深液平。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性粒细胞增多。癌性空洞继发感染,常为刺激性咳嗽、反复血痰,随后出现感染、咳嗽加剧。胸片可见癌肿块影有偏心空洞,壁厚,内壁凹凸不平。结合纤支镜检查和痰脱落细胞检查可以鉴别。

3.肺炎

肺部慢性炎症机化,形成团块状的炎性假瘤,易与肺癌相混淆。但炎性假瘤往往形态不规则,边缘不齐,核心密度较高,易伴有胸膜增厚,病灶长期无明显变化。若抗生素治疗后肺部炎症吸收缓慢,或同一部位反复发生肺炎时,应考虑到肺癌可能。

4.肺部良性肿瘤

如结构瘤、软骨瘤、纤维瘤等都较少见,但均须与周围型肺癌相鉴别,良性肿瘤病程较长,临床上大多无症状,X线检查常呈圆形块影,边缘整齐,没有毛刺,也不呈分叶状。

5.纵隔淋巴瘤

颇似央型肺癌,常为双侧性,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但支气管刺激症状不明显,痰脱落细胞检查阴性。

治疗原则

治疗方案主要根据肿瘤的组织学决定。

1.小细胞肺癌

通常小细胞肺癌发现时已转移,难以通过外手术根治,主要依靠化疗或放化疗综合治疗。2.非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可为局限性,外手术或放疗可根治,但对化疗的反应较小细胞肺癌差。

一般治疗

治疗。

药物治疗

1.化学药物治疗

(1)小细胞肺癌的化疗

化疗是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常用化疗方案有:CAV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CDE方案(环磷酰胺+表阿霉素+足叶乙甙)、EP方案(足叶乙甙+顺铂)、VIP方案(足叶乙甙+异环磷酰胺+顺铂)、ICE方案(异环磷酰胺+卡铂+足叶乙甙)及CP方案(伊立替康+顺铂)。

(2)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

化疗是目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铂类是非小细胞肺癌有效联合化疗方案的基础。常用化疗方案有:MVP方案(丝裂霉素C+长春花碱酰胺+顺铂)、EP方案(足叶乙甙+顺铂)、MIP方案(丝裂霉素+异环磷酰胺+顺铂)、NP方案(长春瑞滨+顺铂)、TP方案(紫杉醇+顺铂卡铂)、GP方案(吉西他滨+顺铂卡铂)及DP方案(多西紫杉醇+顺铂卡铂)。在以铂类为基础方案的诱导化疗后给予培美曲塞维持化疗可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2.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部分药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显示出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中包括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靶点的靶向治疗,可用于化疗失败者或无法接受化疗的患者。此外是以肿瘤血管生成为靶点的靶向治疗。

3.生物反应调节剂治疗

4.中医中药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彻底除肺部原发肿瘤及相应引流区域的淋巴结,并尽可能保留健肺和发挥余肺的代偿功能,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术后生存期及术后生活质量。

1.手术适应证

所有0期、Ⅰ期、Ⅱ期和ⅢA期(不含T4N1~2M0)的非小细胞肺癌,只要没有手术禁忌证,均应采取手术治疗。

2.手术禁忌证

胸外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广泛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包绕肺动脉根部及对侧纵隔淋巴结转移;胸膜广泛转移或心包腔内转移;广泛或多个肺内转移;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喉返神经麻痹;膈神经麻痹并非手术探查的绝对禁忌,但临床有膈神经麻痹时,一半患者已有远处转移;气管镜检查发现气管隆突增宽、固定或溃疡形成,隆突受肿瘤侵犯,气管受肿瘤压迫,两侧主支气管均有肿瘤累及,剖胸探查应慎重考虑。

3.手术方式

手术原则是采取肺叶除+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肺叶除的手术方式有:

(1)肺叶除术:为首选手术方式,适用于病变仅累及一叶肺或叶支气管者。

(2)袖式肺叶除术:主要用于肿瘤位于支气管开口部,为避免支气管端被肿瘤累及而不能施行单纯肺叶除术的患者。

(3)支气管伴肺动脉袖式肺叶除术:在袖式肺叶除术基础上,再横截面袖状部分除受累的肺动脉,将余肺的肺动脉与肺动脉主干做端端吻合。

(4)全肺除术:适用于支气管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均证实主支气管被肿瘤浸润者;剖胸探查证实肿瘤累及肺动脉主干,无法做肺动脉部分除术或部分肺动脉段袖状除术者;肿瘤已累及全肺各个肺叶者;巨块性中央型肺癌;心肺功能可耐受全肺除者。

(5)肺段或肺楔形除术:对肺功能差,肿瘤位于肺周围的Ⅰ期(T1NOMO)病变,可考虑做肺段或肺楔形除术。解剖性肺段除对Ⅰ期患者,可达到根治目的。

(6)纵隔淋巴结的除:至少应包括4站6个淋巴结,特别是第4组和第7组淋巴结。

(7)电视辅助胸腔镜外科除:诊断未明的肺部周围性结节,特别适合做胸腔镜下的楔形除。

其他治疗

放射治疗

1.非小细胞肺癌

常用放射治疗方法如下:

(1)根治性放射治疗:适用于局限在一侧胸腔内的肺癌,无论有无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即病期早于ⅢA或ⅢB

下列情况一般不做根治性放疗:两肺或全身广泛转移;胸膜广泛转移有癌性胸腔积液;肿瘤巨大;严重肺气肿,估计放疗后呼吸功能不能代偿;患近期内出现心律不齐,提示心包或心肌有癌瘤侵犯;伴有严重感染经抗炎治疗不能控制;肝、肾功能严重受损

(2)姑息性放射治疗:适用于晚期肺癌骨转移、脑转移,脊髓压迫所致的截瘫等。

(3)术前放射治疗:临床仅用于肺上沟瘤术前放疗。

(4)术后放射治疗:适用于手术后肿瘤残留或复发危险较大的患,如病理证实手术切缘阳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等情况。术中放置的银夹有利于准确定位。

2.小细胞肺癌

主要用于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根治和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姑息性放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建议做预防性全脑照射。

1.手术并发症

(1)胸内出血。

(2)肺不张

(3)支气管胸膜瘘。

(4)远期并发症有肺功能丧失和长期疼痛。

2.放疗并发症

(1)急性放射性肺损伤

(2)放射性食管炎。

(3)心脏损害。

(4)放射性脊髓炎。

肺癌预后较差,晚期肺癌平均生存11.5个月,大约只有15.8%的肺癌患者明确诊断后存活时间超过5年。
随访时间为头两年每3个月一次,两年后每6个月1次,直到5年,以后每年一次。

随访内容为病史和体检,特别应注意侧锁骨上淋巴结情况,并行胸部X线平片检查。

避免接触与肺癌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如控制吸烟大气污染,加强职业防护;做好普查及高危人群的预防:男性,45岁以上,吸烟指数>400(吸烟支数/天×吸烟年数),有肿瘤家族史者。
查看更多进展
发病机制
病因
肺癌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导致肺癌常见危险因素有:

1.吸烟

2.职业致癌因子

已被确认职业因素包括石棉、、镍、铍、煤焦油、芥子气、三甲醚、甲甲醚、烟草加热产物以及铀、镭等放射性物质衰变时产生氡和氡子气,电离辐射和微波辐射等。

3.空气污染

4.电离辐射

5.其他因素

包括肺纤维化、HIV感染、饮食因素及遗传因素。

病理
1.大体分型

(1)按肺癌的发生部位分为三型

1)中央型:肿瘤发生在肺段支气管以上至主支气管。

2)周围型:肿瘤发生在段支气管以下的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

3)弥漫型:肿瘤发生在细支气管和肺泡,弥漫分布在肺内。

(2)按肿瘤生长方式分型

1)管内型:肿瘤限于较大的支气管腔内,呈息肉或菜花样生长,少数有蒂。可侵犯管壁,但未侵及壁外肺组织。

2)管壁浸润型:肿瘤组织明显破坏支气管并侵入周围组织。

3)球型: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4)巨块型:肿瘤形状不规则,大多邻近肺门,直径>5cm,边缘可呈大分叶状,与周围肺组织分界不清。

5)结节型:肿瘤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单个或多个,直径<3cm,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6)弥漫浸润型:肿瘤组织弥漫浸润累及肺叶或肺段的大部分,形态与大叶性肺炎或融合性支气管肺炎相似。

2.组织学分类

2004年WHO肺癌组织学类型

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乳头状亚型
鳞状细胞癌,透明细胞亚型
鳞状细胞癌,小细胞亚型
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亚型
小细胞癌
复合性小细胞癌
腺癌
腺癌,混合型
腺泡状腺癌
乳头状腺癌
细支气管肺泡癌
细支气管肺泡癌,非黏液性
细支气管肺泡癌,黏液性
细支气管肺泡癌,黏液及非黏液混合性或不能确定
伴黏液产生的实性腺癌
胎儿性腺癌
黏液性(胶样)腺癌
黏液性囊腺癌
印戒细胞癌
透明细胞腺癌
大细胞癌
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复合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基底细胞样癌
淋巴上皮样癌
透明细胞癌
大细胞癌伴有横肌样表型
腺鳞癌
肉瘤样癌
多形性癌
梭形细胞癌
巨细胞癌
癌肉瘤
肺母细胞瘤
类癌
典型类癌
不典型类癌
唾液腺肿瘤
黏液表皮样癌
腺样囊性癌
上皮-肌上皮癌
癌前病变
原位鳞状细胞癌
不典型腺瘤样增生

弥漫性特发性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

转移途径
1.局部直接蔓延扩散

2.淋巴结转移

3.血行转移

诊断
病史要点
吸烟史,放射性物质、石棉、重铬酸盐接触史,长期咳嗽伴血痰或反复发作同一部位难治性肺部炎症史,有助于诊断。
症状要点
1.原发肿瘤的症状及体征

(1)咳嗽:多为阵发性刺激性干咳或有少量白色泡沫痰,并发感染时痰量增多呈脓性,支气管狭窄时咳嗽加剧,且呈高调喘鸣音。

(2)胸痛。

(3)咯血或血丝痰:多为痰中带血或少量咯血。晚期大块癌组织坏死或侵犯大血管时,可发生致命性大咯血。

(4)胸闷、气急:癌肿生长在大支气管口阻塞气道、肺弥漫性病、大量胸腔积液或淋巴结肿大压迫膈神经均可出现胸闷、气急。

(5)发热:癌肿阻塞支气管,导致阻塞性肺炎或癌性热均可引起发热。

(6)支气管狭窄阻塞时可出现局限性哮鸣音及肺气肿

2.纵隔受累的症状及体征

癌肿侵犯喉返神经,可引起声音嘶哑;侵犯膈神经,可引起膈肌麻痹;侵犯上腔静脉可引起上腔静脉综合征;侵犯心包或心肌,可引起心包填塞、心律失常,临床上有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或房颤,叩诊时心浊音界扩大,超过心尖搏动处,听诊时心音低远,有心包摩擦音。吸气时常有静脉怒张;侵犯胸膜,可引起胸腔积液;侵犯食管,可引起吞咽困难;侵犯胸导管,可引起胸腔积液

3.肿瘤转移引起的症状及体征

(1)淋巴结转移: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最常见,可毫无症状。典型者多位于前斜角肌区,固定且坚硬,逐渐增大、增多,可以融合,多无痛感。

(2)腹部转移:部分小细胞肺癌可转移到胰腺,表现为胰腺炎症状或阻塞性黄疸。其他细胞类型的肺癌也可转移到胃肠道、肾上腺和腹膜后淋巴结,多无临床症状,依靠CT、MRI或PET检查作出诊断。

(3)骨转移:可引起持续性骨痛、压痛和病理性骨折。大多为溶骨性病,少数为成骨性。肿瘤转移至脊柱后可压迫椎管引起局部压迫和受阻症状,髂骨、股骨、肱骨及肋骨转移较多见。

(4)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由脑、脑膜或脊髓转移引起。常见症状为颅内压增高,如头痛、恶心、呕吐;精神状态改和中枢定位症状,如癫痫发作、偏瘫、小脑功能障碍或失语等。

4.副瘤综合征

(1)杵状指和肺性肥大性骨关节病

(2)内分泌紊乱症状: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引起库欣综合征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而出现低血症;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的高血钙、低血磷症;促性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男性乳房发育。

(3)神经肌肉综合征:表现有重症肌无力,小脑性运动失调,眼球震颤及精神异常等。

查体要点
状要点。

指南要点 -(二)肺癌的临床表现

  • 周围型肺癌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相应的呼吸道症状或转移相关症状。
  • 1.原发肿瘤表现推荐意见:中央型肺癌可表现出相应的呼吸道症状,周围型肺癌早期常无呼吸道症状。(1)咳嗽、咳痰:咳嗽是肺癌患者就诊时最常见的症状,早期常表现为刺激性咳嗽,如果肿瘤增大影响到痰液引流,可继发阻塞性肺炎。(2)咯血:由于肿瘤组织血管常较为丰富,部分患者肿瘤坏死可出现痰中带血,如果肿瘤侵蚀较大血管,可引起咯血。(3)喘鸣、胸闷、气急:呼吸气流通过受压或部分阻塞形成的气管狭窄处可引起喘鸣。对不明原因反复局部出现喘鸣者尤应警惕。肿瘤进展可导致肺不张、胸腔积液,可表现为不断加重的胸闷、气急。突发胸闷、气急者需排除肺栓塞的可能。(4)体重下降、乏力、发热:肿瘤可能引起消耗、食欲不振等,导致患者出现乏力伴体重下降,肿瘤患者发热以间断中、低热多见,合并感染时可有高热。(5)胸痛:肿瘤侵犯壁层胸膜、肌肉神经或骨组织时,疼痛可加重、持久并位置固定。(6)声音嘶哑:多见于因肺癌侵及淋巴结转移压迫或左侧喉返神经而造成声带麻痹所致;而右侧喉返神经位置较高,多在右侧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时可能出现。(7)吞咽困难:多见于肿瘤侵犯或转移淋巴结压迫食管。(8)上腔静脉综合征:多见于肿瘤或转移淋巴结压迫、侵犯上腔静脉。因血液不能顺畅回流,可出现颜面、颈部及上肢肿胀和上胸壁静脉怒张。(9)膈肌麻痹:多见于肿瘤侵犯膈神经而致其麻痹,可表现为顽固性呃逆、胸闷、气急,还可引起膈肌升高、运动消失或呼吸时的反常运动(吸气上升、呼气下降)。(10)胸腔及心包积液:可由于肿瘤侵犯或转移至胸膜和心包引起,多表现为胸闷、胸痛、心动过速和心前区心音减弱。(11)Pancoast综合征:位于肺尖部的肺癌称为肺上沟瘤,又称Pancoast综合征,因其周围空间狭小而易侵犯臂丛下神经根、星状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肋间神经,产生肩部、肩胛骨内侧缘、上臂甚至前臂的疼痛,往往为阵发性加重的烧灼样痛,可伴皮肤感觉异常和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如病变侵及星状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则可出现同侧Horner综合征,即同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眼睑下垂和颜面无汗等。
  • 2.远处转移表现(1)颅内转移:肺癌是引起颅内转移的常见原因之一[19],早期可无症状,常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痛、呕吐、眩晕、复视、共济失调、偏瘫及癫痫发作等,有时还会伴有精神状态改变和视觉障碍。(2)骨转移:常见于肋骨或脊柱、盆骨和长骨,早期可无症状,后期有局部疼痛和压痛,若脊柱转移压迫或侵犯脊髓,可导致大、小便失禁或截瘫等。(3)肝转移:可出现肝肿大和肝区疼痛,可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和消瘦、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肝酶或胆红素升高等表现。(4)肾上腺转移:可呈现爱迪生病(Addiso n病)症状,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皮肤色素增加、腋毛脱落、低血压等。(5)淋巴结转移:往往循淋巴回流途径首先转移到肺门淋巴结,继而可达纵隔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的浅表淋巴结多质地较硬,可融合成团,多不伴有压痛。(6)其他:肺癌可转移至全身多个部位导致不同临床征象,例如皮下结节、皮肤溃疡和腹痛等表现。
  • 3.其他表现少数肺癌患者可出现一些少见的症状和体征,并非肿瘤的直接作用或转移引起,可出现于肺癌诊断前或诊断后,也可同时出现,常表现于胸部以外的脏器。(1)高钙血症:由肺癌导致的骨质破坏、肿瘤分泌甲状旁腺激素导致的骨重吸收钙等引起,可导致心电图上PR间期和QRS时限延长、QT间期缩短,心动过缓甚至传导阻滞。(2)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源于肿瘤细胞异位分泌产生的抗利尿激素样物质。好发于小细胞癌,常表现为稀释性低钠血症,严重时可致意识障碍。(3)异位库欣综合征:源于肿瘤细胞异位分泌产生的促肾上腺皮质素类物质,好发于小细胞癌和类癌等。可有低血钾和高血糖、高血压表现,有些患者可能出现特征性的“满月脸”。(4)副肿瘤性神经综合征:是恶性肿瘤间接效应引起的一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脑、脊髓、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等多器官均可受累,临床表现多样,多见于小细胞癌患者,可表现为近端肌肉无力、反射降低和自主神经功能失常等,并往往发生于肺癌确诊之前。(5)血液系统异常:表现多种多样,包括血小板的异常增多与减少、类白血病反应、凝血功能异常甚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6)皮肤表现:常见于腺癌患者,包括皮肌炎、黑棘皮症等。
展开
摘自:《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9版)》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1.痰液细胞学检查

临床怀疑肺癌病例,应常规行痰液细胞学检查。痰细胞学检查阳性,影像学支气管纤维镜检查未发现病变的肺癌称为隐性肺癌

2.肿瘤标志物检查

目前尚无特异性肺癌标志物应用于临床诊断。

(1)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目前血清中CEA的检查主要用于判断肺癌预后以及对治疗过程的监测。

(2)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e specific enolase,NSE):是小细胞肺癌首选标志物,用于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治疗反应监测。

(3)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tokeratinfragment,CYFRA21-1):对肺鳞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有一定参考意义。

(4)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r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对肺鳞状细胞癌疗效监测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是最基本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不仅可以显示肺部肿瘤本身的影像,还可显示肺癌造成气管阻塞引起的肺部改变和肺癌侵犯或转移引起的胸内、外改变。

2.CT检查

用于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定位、定性。

(1)中央型肺癌:可见气管壁增厚、气管腔狭窄等改变及肺门肿块,肿块呈结节状,边缘不规则,可有分叶征;间接征象包括气管阻塞、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炎、阻塞性肺不张胸腔积液等。

(2)周围型肺癌:可见空泡征、结节征、气管充气征、强化征、癌性空洞等瘤体内部CT征象;瘤肺交界面的CT征象:毛刺征、分叶征等;胸膜改变,常见为胸膜凹陷征,其次为胸膜浸润和播散;周围型肺癌周围血管、气管可相互聚拢。

3.MRI检查

主要用于:过敏患者或者CT检查后仍难以诊断的特殊病例;对肺上沟瘤,需显示胸壁侵犯及臂丛神经受累情况;需判断纵隔中的心包及大血管有无受侵,或有上腔静脉综合征的病例;需鉴别手术或放疗后肿瘤复发或纤维化的病例。

指南要点 -(三)肺癌的辅助影像学检查

  • 推荐意见:肺癌的诊治过程中,建议根据不同的检查目的,合理、有效地选择一种或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 肺癌的辅助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包括:X线胸片、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超声、核素显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等方法。主要用于肺癌诊断、分期、再分期、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等。
  • 1.胸部X线摄影:胸部X线摄影是最基本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通常包括胸部正、侧位片。当对胸部X线摄片基本影像有疑问,或需要了解显示影像的细节,或寻找其他对影像学诊断有帮助的信息时,应有针对性地选择进一步的影像检查方法。因为胸部X线摄片的分辨率较低,且有检查盲区,所以不常规推荐用于肺癌的筛查和检查。
  • 2.胸部CT检查:胸部CT可以有效地检出早期周围型肺癌、明确病变所在的部位和累及范围,是目前肺癌诊断、分期、疗效评价及治疗后随诊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CT检查的优势:可检出直径仅2 mm的微小结节及隐秘部位(如心影后、横膈上、纵隔旁、锁骨及肋骨下)肺癌;通过CT特别是高分辨率CT,能发现对良、恶性肿瘤有鉴别意义的影像学特征;增强CT除了能提高病灶的定性能力外,还可帮助检出肺门及纵隔有无增大淋巴结,对肺癌作出更准确的临床分期;判断手术切除的可能性等。CT的薄层重建是肺内小结节最主要的检查和诊断方法。对于肺内直径≤2 cm的孤立性结节,推荐进行薄层重建和三维重建;对于初诊不能明确诊断的结节,视结节大小、密度不同,进行CT随访;随访中应关注结节大小、形态和密度变化,尤其是当发现部分实性结节中的实性成分增多和非实性结节中出现实性成分时,需高度警惕肺癌的可能。在对怀疑肺癌的患者进行诊治前,强烈推荐进行胸部增强CT检查。
  • 3. MRI检查:MRI检查不推荐用于肺癌的常规诊断,但可选择性地用于以下情况:判断胸壁或纵隔受侵情况、显示肺上沟瘤与臂丛神经及血管的关系,特别适用于判定脑、椎体有无转移。脑部增强MRI可作为肺癌术前或初治分期前的常规检查。 MRI对椎体及骨转移灵敏度和特异度均很高,可根据临床需求选用。
  • 4.超声检查:常用于检查腹部重要器官有无转移,也用于锁骨上窝及腋下等浅表部位淋巴结的检查;对于浅表淋巴结、邻近胸壁的肺内病变或胸壁病变,可较为安全地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组织检查;超声还可用于检查有无胸膜转移、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并可行B型超声定位抽取积液。
  • 5.骨扫描:骨扫描是判断肺癌骨转移的常规检查,是筛查骨转移的首选方式,特别是对于无临床症状的可疑骨转移患者,具有灵敏度高、全身一次成像、不易漏诊的优点;缺点是空间分辨率低,特异性差,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确诊。当骨扫描检查提示单处骨可疑转移时,若条件允许,建议对可疑部位进行X线、MRI或CT检查,进一步验证。
  • 6. PET?CT检查:PET?CT是诊断肺癌、分期与再分期、放疗靶区勾画、评估疗效和预后的最佳方法之一,推荐有条件者进行PET?CT检查。但PET?CT对脑和脑膜转移敏感性相对较差,对于需排除有无脑转移的患者,建议与脑部增强MRI联合,以提高诊断率。
  • 对肺癌患者进行分期诊断时,有条件者可进行PET?CT及脑部增强MRI检查。亦可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胸部增强CT、腹部增强CT或B型超声(包括锁骨上淋巴结)、头部增强CT或MRI、全身骨扫描检查。
展开
摘自:《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9版)》
其他检查
1.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可直接观察气管和支气管中的变,并可在直视下钳取并擦拭以获取理组织学和细胞学的诊断。

2.纵隔镜检查

纵隔镜检查可发现肿大淋巴结并进行组织学诊断,为肺癌的诊断、分期和制订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

3.针吸细胞学检查

经常规的痰细胞学或纤维支气管镜等非创伤性检验查仍不能确诊的例,可考虑行经胸针吸细胞学检查。该检查为创伤性检查,有引起气胸、出血的可能,特别是可引起针道种植转移,因此不主张常规应用。

4.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

指南要点 -(四)获取肺癌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技术

  • 推荐意见:获取病理学标本时,若条件允许,除细胞学取材外,建议尽可能获取组织标本,除用于诊断外,还可以进行基因检测。
  • 1.痰液细胞学检查:是目前诊断中央型肺癌最简单方便的无创诊断方法之一。
  • 2.胸腔穿刺术:胸腔穿刺术可以获取胸腔积液,进行细胞学检查,以明确病理和进行肺癌分期,有条件的地区可行胸腔积液细胞包埋,以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 3.浅表淋巴结及皮下转移结节活组织检查:对于有肺部占位怀疑肺癌的患者,如果伴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可进行浅表淋巴结活检,以获得病理学诊断。
  • 4.经胸壁肺穿刺术:在CT或B型超声引导下经胸壁肺穿刺,是诊断周围型肺癌的首选方法之一。
  • 5.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镜检查是肺癌的主要诊断工具,可以进入到4~5级支气管,帮助肉眼观察大约1/3的支气管树黏膜,并且通过活检、刷检以及灌洗等方式进行组织学或细胞学取材,上述几种方法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检出率。常规支气管镜检查的不足主要包括:(1)检查范围有限,对于外周2/3的呼吸道无法进行肉眼观察;(2)对于腔外病变及淋巴结等无法观察;(3)对于呼吸道黏膜的上皮异型增生及原位癌的诊断率不高。荧光支气管镜是利用肿瘤组织的自体荧光特性有别于正常组织这一原理开发出的气管镜技术,联合常规气管镜检查对上皮内瘤变和浸润性肺癌的诊断率显著优于常规支气管镜诊断。对于常规支气管镜无法到位的病灶,可根据病灶的实际情况开展透视下、小探头、磁导航等引导技术,以获得病理结果。
  • 6.常规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和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组织检查技术(endobronchialultrasound?guided tra nsbro nchial needle a spira tion,EBUS?TBNA):传统TBNA根据胸部CT定位操作,对术者要求较高,不作为常规推荐的检查方法,有条件的医院可开展。 EBUS?TBNA可在超声引导下实时进行胸内病灶及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灶穿刺,从而取样诊断,更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建议有条件的医院积极开展。当临床怀疑纵隔和肺门淋巴结转移而其他分期手段难以确定时,推荐采用超声支气管镜检查等有创分期手段明确纵隔淋巴结状态。
  • 7.纵隔镜检查:纵隔镜检查取样较多,是鉴别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良恶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也是评估肺癌分期的方法之一,但操作创伤及风险相对较大。
  • 8.胸腔镜:内科胸腔镜可用于不明原因的胸腔积液、胸膜疾病的诊断。外科胸腔镜可有效地获取病变组织,提高诊断阳性率。对于经支气管镜和经胸壁肺穿刺术等检查方法无法取得病理标本的肺癌,尤其是肺部微小结节病变,可行胸腔镜下病灶切除,即可明确诊断。对考虑为中晚期肺癌的患者,胸腔镜下可以行肺内病灶、胸膜的活组织检查,为制定全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但胸腔镜检查创伤较大,费用较高,在有其他检查方法可选的条件下,不作为常规推荐手段
展开
摘自:《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9版)》
临床类型
临床上常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及小细胞肺癌两种类型,以便于临床治疗。
分期
1.非小细胞癌分期

TNM分期标准

T原发肿瘤
Tx原发灶不能评价,或由痰液或支气管清洗液检出癌细胞,但影像学和支气管镜检查均未发现病灶
TO无原发肿瘤的证据
Tis原位癌
T1肿瘤最大直径≤3cm,周围被肺组织或脏层胸膜包裹,无叶支气管以外的浸润
T1a肿瘤直径≤2cm
T1b肿瘤直径>2cm且≤3cm
T2肿瘤最大直径>3cm且≤7cm;或侵犯主支气管,但距离隆突≥2cm;或侵犯脏层胸膜;或伴阻塞性肺不张、肺炎,但未累及全肺
T2a肿瘤直径>3cm且≤5cm
T2b肿瘤直径>5cm且≤7cm
T3肿瘤直径>7cm;或直接侵犯下列部位:胸壁、膈肌、膈神经、纵隔胸膜、壁层心包,主支气管且距离隆突<2cm;或伴全肺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或同一肺叶肺内结节病灶
T4肿瘤已直接侵犯任何以下器官:纵隔、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椎体、隆突;或在同侧不同肺叶内病灶;或伴恶性胸腔积液
N局部淋巴结转移
Nx局部淋巴结转移不能评价
NO无淋巴结转移
N1原发灶同侧支气管周围和(或)支气管周围和(或)同侧肺门淋巴结和肺内淋巴结,包括直接淋巴结侵犯
N2侵犯同侧纵隔和(或)隆突下淋巴结
N3转移至对侧纵隔、对侧肺门,同侧或对侧斜角肌或锁骨上淋巴结
M远处转移
Mx远处转移不能评价
MO无远处转移
M1出现远处转移
M1a对侧肺内结节病灶;肿瘤性胸膜结节或恶性胸膜积液、心包积液
M1b肺外的远处转移
临床分期
分期TNM
0期TisNOMO
ⅠA期T1N0M0
ⅠB期T2NOMO
ⅡA期T1N1MO
ⅡB期T2N1MO
T3NOMO
ⅢA期T1~3N2MO
T3N1~2MO
T4N0~1MO
ⅢB期任何TN3MO
T4任何NMO
Ⅳ期任何T任何NM1
2.小细胞癌分期

可按照肺癌TNM分期,也可以按照美国退伍军人医院提出的分期法分为2期:

(1)局限期:肿瘤局限于一侧胸腔,包括前斜角肌和锁骨上淋巴结的转移,但无胸腔积液。肿瘤的范围在同一照射野内。

(2)广泛期:肿瘤范围超过局限期的定义。

鉴别诊断
1.肺结核

(1)肺结核球:应与周围型肺癌相鉴别,肺结核多见于年轻患者,病灶多见于结核好发部位,如肺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一般无症状,病灶边界清楚,密度高,可有包膜。有时含钙化点,周围有纤维结节状病灶,多年不变。

(2)肺门巴结结核:易与中央型肺癌相混淆,多见于儿童、青年,多有发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结核菌素试验常阳性,抗结核治疗有效。肺癌多见于中年以上成人,病灶发展快,呼吸道症状比较明显,抗结核药物治疗无效。

(3)急性粟粒性肺结核:应与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相鉴别。粟粒型肺结核患者年龄较轻,有发热,盗汗等全身中毒症状,呼吸道症状不明显。X线表现为细小、分布均匀、密度较淡的粟粒样结节病灶。而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两肺多有大小不等的结节状播散病灶,边界清楚、密度较高,进行性发展和增大,且有进行性呼吸困难。

2.肺脓肿

应与癌性空洞继发感染相鉴别。肺脓肿起病急,中毒症状严重,多有寒战、高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等症状。肺部X线表现为均匀的大片状炎性阴影,空洞内常见较深液平。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癌性空洞继发感染,常为刺激性咳嗽、反复血痰,随后出现感染、咳嗽加剧。胸片可见癌肿块影有偏心空洞,壁厚,内壁凹凸不平。结合纤支镜检查和痰脱落细胞检查可以鉴别。

3.肺炎

肺部慢性炎症机化,形成团块状的炎性假瘤,易与肺癌相混淆。但炎性假瘤往往形态不规则,边缘不齐,核心密度较高,易伴有胸膜增厚,病灶长期无明显变化。若抗生素治疗后肺部炎症吸收缓慢,或同一部位反复发生肺炎时,应考虑到肺癌可能。

4.肺部良性肿瘤

如结构瘤、软骨瘤、纤维瘤等都较少见,但均须与周围型肺癌相鉴别,良性肿瘤病程较长,临床上大多无症状,X线检查常呈圆形块影,边缘整齐,没有毛刺,也不呈分叶状。

5.纵隔巴瘤

颇似中央型肺癌,常为双侧性,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但支气管刺激症状不明显,痰脱落细胞检查阴性。

治疗
治疗原则
治疗方案主要根据肿瘤的组织学决定。

1.小细胞肺癌

通常小细胞肺癌发现时已转移,难以通过外科手术根治,主要依靠化疗或放化疗综合治疗。2.非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可为局限性,外科手术或放疗可根治,但对化疗的反应较小细胞肺癌差。

一般治疗
对症疗。
药物治疗
1.化学药物治疗

(1)小细胞肺癌的化疗

化疗是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常用化疗方案有:CAV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CDE方案(环磷酰胺+表阿霉素+足叶乙甙)、EP方案(足叶乙甙+顺铂)、VIP方案(足叶乙甙+异环磷酰胺+顺铂)、ICE方案(异环磷酰胺+卡铂+足叶乙甙)及CP方案(伊立替康+顺铂)。

(2)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

化疗是目前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铂类是非小细胞肺癌有效联合化疗方案的基础。常用化疗方案有:MVP方案(丝裂霉素C+长春花碱酰胺+顺铂)、EP方案(足叶乙甙+顺铂)、MIP方案(丝裂霉素+异环磷酰胺+顺铂)、NP方案(长春瑞滨+顺铂)、TP方案(紫杉醇+顺铂卡铂)、GP方案(吉西他滨+顺铂卡铂)及DP方案(多西紫杉醇+顺铂卡铂)。在以铂类为基础方案的诱导化疗后给予培美曲塞维持化疗可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2.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部分药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显示出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中包括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靶点的靶向治疗,可用于化疗失败者或无法接受化疗的患者。此外是以肿瘤血管生成为靶点的靶向治疗。

3.生物反应调节剂治疗

4.中医中药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彻底切除肺部原发肿瘤及相应引流区域的淋巴结,并尽可能保留健肺和发挥余肺的代偿功能,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术后生存期及术后生活质量。

1.手术适应证

所有0期、Ⅰ期、Ⅱ期和ⅢA期(不含T4N1~2M0)的非小细胞肺癌,只要没有手术禁忌证,均应采取手术治疗。

2.手术禁忌证

胸外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广泛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包绕肺动脉根部及对侧纵隔淋巴结转移;胸膜广泛转移或心包腔内转移;广泛或多个肺内转移;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喉返神经麻痹;膈神经麻痹并非手术探查的绝对禁忌,但临床有膈神经麻痹时,一半患者已有远处转移;气管镜检查发现气管隆突增宽、固定或溃疡形成,隆突受肿瘤侵犯,气管受肿瘤压迫,两侧主支气管均有肿瘤累及,剖胸探查应慎重考虑。

3.手术方式

手术原则是采取肺叶切除+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肺叶切除的手术方式有:

(1)肺叶切除术:为首选手术方式,适用于病变仅累及一叶肺或叶支气管者。

(2)袖式肺叶切除术:主要用于肿瘤位于支气管开口部,为避免支气管切端被肿瘤累及而不能施行单纯肺叶切除术的患者。

(3)支气管伴肺动脉袖式肺叶切除术:在袖式肺叶切除术基础上,再横截面袖状部分切除受累的肺动脉,将余肺的肺动脉与肺动脉主干做端端吻合。

(4)全肺切除术:适用于支气管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均证实主支气管被肿瘤浸润者;剖胸探查证实肿瘤累及肺动脉主干,无法做肺动脉部分切除术或部分肺动脉段袖状切除术者;肿瘤已累及全肺各个肺叶者;巨块性中央型肺癌;心肺功能可耐受全肺切除者。

(5)肺段或肺楔形切除术:对肺功能差,肿瘤位于肺周围的Ⅰ期(T1NOMO)病变,可考虑做肺段或肺楔形切除术。解剖性肺段切除对Ⅰ期患者,可达到根治目的。

(6)纵隔淋巴结的切除:至少应包括4站6个淋巴结,特别是第4组和第7组淋巴结。

(7)电视辅助胸腔镜外科切除:诊断未明的肺部周围性结节,特别适合做胸腔镜下的楔形切除。

其他治疗
放射治疗

1.非小细胞肺癌

常用放射治疗方法如下:

(1)根治性放射治疗:适用于局限在一侧胸腔内的肺癌,无论有无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即病期早于ⅢA或ⅢB者。

下列情况一般不做根治性放疗:两肺或全身广泛转移;胸膜广泛转移有癌性胸腔积液;肿瘤巨大;严重肺气肿,估计放疗后呼吸功能不能代偿者;患者近期内出现心律不齐,提示心包或心肌有癌瘤侵犯者;伴有严重感染经抗炎治疗不能控制者;肝、肾功能严重受损者。

(2)姑息性放射治疗:适用于晚期肺癌骨转移、脑转移,脊髓压迫所致的截瘫等。

(3)术前放射治疗:临床仅用于肺上沟瘤术前放疗。

(4)术后放射治疗:适用于手术后肿瘤残留或复发危险较大的患者,如病理证实手术切缘阳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等情况。术中放置的银夹有利于准确定位。

2.小细胞肺癌

主要用于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根治和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姑息性放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者,建议做预防性全脑照射。

常见并发症
1.手术并发症

(1)胸内出血。

(2)肺不张

(3)支气管胸膜瘘。

(4)远期并发症有肺功能丧失和长期疼痛。

2.放疗并发症

(1)急性放射性肺损伤

(2)放射性食管炎。

(3)心脏损害。

(4)放射性脊髓炎。

预后
肺癌预后较差,晚期肺癌平均生存11.5个月,大约只有15.8%的肺癌患者明确诊断后存活时间超过5年。
随访
随访时间为头两年每3个月一,两年后每6个月1,直到5年,以后每年一

随访内容为病史和体检,特别应注意双侧锁骨上淋巴结情况,并行胸部X线平片检查。

预防
避免接触与肺癌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如控制吸烟和大气污染,加强职业防护;做好普查及高危人群的预防:男性,45岁以上,吸烟指数>400(吸烟支数/天×吸烟年数),有肿瘤家族史者。
查看更多进展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