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362 | 下载70

目的 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14~22岁中晚期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病的影响.方法 对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74例中晚期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病例组)和57例正常中晚期青少年(对照组)用自制的基本信息调查表,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测评.结果 ① 总病例组中双亲的过度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以及惩罚严厉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偏爱被试因子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 根据年龄分组,中期组(14~18岁)除偏爱被试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因子无差异,余因子均与总病例组结果 一致(P<0.05);晚期组(19~22岁)双亲的过度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以及惩罚严厉以及母亲的情感温暖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 根据性别分组,男性组中父亲的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P<0.01)和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因子(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组除父亲的惩罚严厉和偏爱被试因子无差异,余因子与总病例组结果 一致(P<0.05).结论 家庭教养方式与中晚期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有关.

作者:李丽;郑郭嫄;黄晓琴

来源: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3 年 48卷 7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362 | 下载:70
作者:
李丽;郑郭嫄;黄晓琴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3 年 48卷 7期
标签:
抑郁症 家庭教养方式 中晚期青少年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家庭教养方式量表
目的 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14~22岁中晚期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病的影响.方法 对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74例中晚期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病例组)和57例正常中晚期青少年(对照组)用自制的基本信息调查表,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测评.结果 ① 总病例组中双亲的过度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以及惩罚严厉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偏爱被试因子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 根据年龄分组,中期组(14~18岁)除偏爱被试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因子无差异,余因子均与总病例组结果 一致(P<0.05);晚期组(19~22岁)双亲的过度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以及惩罚严厉以及母亲的情感温暖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 根据性别分组,男性组中父亲的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P<0.01)和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因子(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组除父亲的惩罚严厉和偏爱被试因子无差异,余因子与总病例组结果 一致(P<0.05).结论 家庭教养方式与中晚期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