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320 | 下载162

目的:对低位咬合伴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患者进行咬合重建修复,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观察14例符合条件患者治疗前、暂时性(牙合)垫治疗后,永久性修复治疗后临床症状、关节间隙及肌电图的变化.结果:(1)暂时性胎垫及永久性修复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关节间隙与治疗前相比,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静息状态下垫治疗及永久性修复后,颞肌前束(TA)和咬肌(MM)肌电活动减弱,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最大紧咬状态下(牙合)垫治疗后肌电活动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永久性修复后肌电活动显著增强,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咬合重建缓解了颞下颌关节相关症状,永久性修复较暂时性修复达到了更为理想的咬合接触状态,咬合过程中咀嚼肌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作者:林雪芬;张维波;马惠芬;汲平

来源: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8 年 9卷 3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320 | 下载:162
作者:
林雪芬;张维波;马惠芬;汲平
来源: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8 年 9卷 3期
标签:
咬合重建 低位咬合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肌电图
目的:对低位咬合伴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患者进行咬合重建修复,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观察14例符合条件患者治疗前、暂时性(牙合)垫治疗后,永久性修复治疗后临床症状、关节间隙及肌电图的变化.结果:(1)暂时性胎垫及永久性修复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关节间隙与治疗前相比,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静息状态下垫治疗及永久性修复后,颞肌前束(TA)和咬肌(MM)肌电活动减弱,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最大紧咬状态下(牙合)垫治疗后肌电活动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永久性修复后肌电活动显著增强,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咬合重建缓解了颞下颌关节相关症状,永久性修复较暂时性修复达到了更为理想的咬合接触状态,咬合过程中咀嚼肌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