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191 | 下载0

目的 探讨肢体缺血后代偿性血管新生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和意义.方法 股动脉结扎法建立裸鼠肢体缺血模型,分别于术后3天及术后1、2、3、4周观察裸鼠肢体缺血的改变,应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缺血肌肉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应用Western Blotting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和基因在缺血肌肉中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裸鼠肢体坏疽于术后1~2周最为严重,至术后3~4周时有所改善.缺血后的肌肉纤维萎缩、变形,3~4周时逐渐好转.微血管数于缺血后2周时最多.低氧诱导因子1α和肝细胞生长因子的基因表达于缺血后3天时最为强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基因表达于缺血后1周时达高峰,至缺血后3~4周时,各基因的表述均接近正常对照.结论 肢体缺血发生后,低氧诱导因子1α、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介导了短暂的血管新生过程,但微血管的生成数量有限,尚不足以代偿肢体缺血的状态.

作者:李大勇;谷峰;陈文娜;郑巧楠;马贤德;袁明殿;吕延伟

来源: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9 年 17卷 12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191 | 下载:0
作者:
李大勇;谷峰;陈文娜;郑巧楠;马贤德;袁明殿;吕延伟
来源: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9 年 17卷 12期
标签:
肢体缺血 动脉 血管新生因子 基因表达 Limb Ischemia Arteries Angiogenesis Factor Gene Expression
目的 探讨肢体缺血后代偿性血管新生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和意义.方法 股动脉结扎法建立裸鼠肢体缺血模型,分别于术后3天及术后1、2、3、4周观察裸鼠肢体缺血的改变,应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缺血肌肉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应用Western Blotting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和基因在缺血肌肉中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裸鼠肢体坏疽于术后1~2周最为严重,至术后3~4周时有所改善.缺血后的肌肉纤维萎缩、变形,3~4周时逐渐好转.微血管数于缺血后2周时最多.低氧诱导因子1α和肝细胞生长因子的基因表达于缺血后3天时最为强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基因表达于缺血后1周时达高峰,至缺血后3~4周时,各基因的表述均接近正常对照.结论 肢体缺血发生后,低氧诱导因子1α、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介导了短暂的血管新生过程,但微血管的生成数量有限,尚不足以代偿肢体缺血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