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929 | 下载441

目的 探讨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和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两项研究分别于1998年和2000-2001年开展基线调查,并在2007-2008年开展统一的健康状况随访.共纳入13 739名研究对象进入最终分析,按照BMI将研究对象分成四组:低体重组(<18.5 kg/m2)、正常体重组(18.5 ~ 23.9 kg/m2)、超重组(24.0~ 27.9 kg/m2)和肥胖组(≥28.0 kg/m2).计算四组人群年龄标化的高血压累积发病率;并以正常体重组为参照,使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其他三组高血压发病风险RR值及其95%CI.结果 本研究平均随访8.1年,确诊新发高血压4 271例,其中男性2 012例,女性2 259例.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年龄标化高血压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1.6%、30.6%、42.4%和50.8%,随着BMI的升高而升高(趋势P<0.001).以正常体重组为参照调整协变量,男性低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RR值(95%CI)分别为0.78(0.64~0.95)、1.22(1.13~1.30)和1.28(1.16~ 1.42);女性分别为0.89(0.77~ 1.03)、1.16(1.09~ 1.23)和1.28(1.18 ~ 1.38).结论 我国超重和肥胖者的高血压发病风险明显升高,应加强对超重和肥胖人群的高血压防控.

作者:冯宝玉;陈纪春;李莹;黄建凤;李建新;赵连成;曹杰;刘小清;黄辰

来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6 年 37卷 5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929 | 下载:441
作者:
冯宝玉;陈纪春;李莹;黄建凤;李建新;赵连成;曹杰;刘小清;黄辰
来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6 年 37卷 5期
标签:
高血压 肥胖 发病风险 体质指数 队列研究 Hypertension Obesity Incidence Body mass index Cohort study
目的 探讨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和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两项研究分别于1998年和2000-2001年开展基线调查,并在2007-2008年开展统一的健康状况随访.共纳入13 739名研究对象进入最终分析,按照BMI将研究对象分成四组:低体重组(<18.5 kg/m2)、正常体重组(18.5 ~ 23.9 kg/m2)、超重组(24.0~ 27.9 kg/m2)和肥胖组(≥28.0 kg/m2).计算四组人群年龄标化的高血压累积发病率;并以正常体重组为参照,使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其他三组高血压发病风险RR值及其95%CI.结果 本研究平均随访8.1年,确诊新发高血压4 271例,其中男性2 012例,女性2 259例.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年龄标化高血压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1.6%、30.6%、42.4%和50.8%,随着BMI的升高而升高(趋势P<0.001).以正常体重组为参照调整协变量,男性低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RR值(95%CI)分别为0.78(0.64~0.95)、1.22(1.13~1.30)和1.28(1.16~ 1.42);女性分别为0.89(0.77~ 1.03)、1.16(1.09~ 1.23)和1.28(1.18 ~ 1.38).结论 我国超重和肥胖者的高血压发病风险明显升高,应加强对超重和肥胖人群的高血压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