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321 | 下载25

目的:通过检测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后不同时段全身与局部血浆中较敏感的DIC分子标志物的动态变化,探讨介入治疗对HCC患者全身与局部凝血状态的影响,为临床防治介入治疗后血栓并发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21例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TACE)患者分别于插管前(全身)、注射栓塞剂前(局部)、注射栓塞剂后30分钟(局部)、注射栓塞后3小时(全身)以及术后24小时(全身)5个时段,测定血浆TF(组织因子)、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GMP-140(血浆α-颗粒膜蛋白)、FⅡα(凝血酶)、AT-Ⅲ(抗凝血酶Ⅲ)和D-Dimer(D-二聚体)含量;12名健康志愿者组成正常对照组,同时测定上述指标,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CC患者在介入治疗前TE、vWF、GMP-140、FⅡα、AT-Ⅲ、D-Dimer和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随着手术进行,各指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动态变化,TF、vWF、GMP-140、FⅡα、D-Dimer各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AT-Ⅲ则有下降趋势.结论:大多数HCC患者介入治疗前已存在高凝状态,介入治疗短期内进一步加重了机体的凝血功能障碍.积极开展凝血功能监测、早期进行适量抗凝治疗对防治介入治疗后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姜文清;胡豫;曹雁阁;陈力平;石珍

来源: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7 年 17卷 6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321 | 下载:25
作者:
姜文清;胡豫;曹雁阁;陈力平;石珍
来源: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7 年 17卷 6期
标签:
原发性肝癌 介入治疗 组织因子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α-颗粒膜蛋白 凝血酶 抗凝血酶Ⅲ D-二聚体
目的:通过检测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后不同时段全身与局部血浆中较敏感的DIC分子标志物的动态变化,探讨介入治疗对HCC患者全身与局部凝血状态的影响,为临床防治介入治疗后血栓并发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21例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TACE)患者分别于插管前(全身)、注射栓塞剂前(局部)、注射栓塞剂后30分钟(局部)、注射栓塞后3小时(全身)以及术后24小时(全身)5个时段,测定血浆TF(组织因子)、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GMP-140(血浆α-颗粒膜蛋白)、FⅡα(凝血酶)、AT-Ⅲ(抗凝血酶Ⅲ)和D-Dimer(D-二聚体)含量;12名健康志愿者组成正常对照组,同时测定上述指标,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CC患者在介入治疗前TE、vWF、GMP-140、FⅡα、AT-Ⅲ、D-Dimer和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随着手术进行,各指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动态变化,TF、vWF、GMP-140、FⅡα、D-Dimer各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AT-Ⅲ则有下降趋势.结论:大多数HCC患者介入治疗前已存在高凝状态,介入治疗短期内进一步加重了机体的凝血功能障碍.积极开展凝血功能监测、早期进行适量抗凝治疗对防治介入治疗后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