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233 | 下载48

目的:探讨双相 I 型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风险因素。方法:根据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将94例住院的双相 I 型障碍患者分为攻击组(50例,加权分≥4分)和非攻击组(44例,加权分﹤4分);对入组者进行一般及临床情况调查、认知功能检测、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评定,血脂、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检测及脑地形图检查。结果:两组在职业、饮酒、发病间期缓解程度、入院方式、总发作次数、躁狂发作次数、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成绩、SSRS评分、EMBU 因子分、血清 CK 水平、脑电地形图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 P ﹤0.01);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出非自愿住院(OR =54.341)、发病间期不完全缓解( OR =19.088)、无业/失业(OR =9.841)、总发作次数≥3次(OR =9.672)是攻击行为的高危因素。结论:多种因素与双相 I 型障碍患者攻击行为有关,无业或失业、疾病反复发作、发病间期不全缓解及非自愿住院可增加攻击行为的发生风险,以非自愿住院相对风险最高。

作者:崔伟;王学义;崔利军;严保平;成玉敏;张云淑

来源: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5 年 4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233 | 下载:48
作者:
崔伟;王学义;崔利军;严保平;成玉敏;张云淑
来源: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5 年 4期
标签:
双相 I 型障碍 攻击行为 风险因素 bipolar type I disorder aggressive behavior risk factors
目的:探讨双相 I 型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风险因素。方法:根据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将94例住院的双相 I 型障碍患者分为攻击组(50例,加权分≥4分)和非攻击组(44例,加权分﹤4分);对入组者进行一般及临床情况调查、认知功能检测、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评定,血脂、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检测及脑地形图检查。结果:两组在职业、饮酒、发病间期缓解程度、入院方式、总发作次数、躁狂发作次数、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成绩、SSRS评分、EMBU 因子分、血清 CK 水平、脑电地形图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 P ﹤0.01);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出非自愿住院(OR =54.341)、发病间期不完全缓解( OR =19.088)、无业/失业(OR =9.841)、总发作次数≥3次(OR =9.672)是攻击行为的高危因素。结论:多种因素与双相 I 型障碍患者攻击行为有关,无业或失业、疾病反复发作、发病间期不全缓解及非自愿住院可增加攻击行为的发生风险,以非自愿住院相对风险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