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500 | 下载0

目的 右室起搏对三尖瓣功能的影响情况一直不明,故本研究旨在观察围术期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起搏这一新的起搏部位对三尖瓣返流的影响.方法 所有入选病例均经全面检查,诊断明确,药物治疗无效,符合永久起搏器植入的Ⅰ类或Ⅱa类指征,电极置于右室流入道间隔部,经胸透及心电图确定电极位置.正常起搏时,采用美国Acuson Sequoia 512超声诊断仪检测三尖瓣返流面积、肺动脉峰流速,5个连续稳定心动周期取均值,根据三尖瓣返流面积将患者分为2组:轻度(返流面积≤3.0 cm2)和中度(返流面积>3.0 cm2、≤7.0 cm2).在有效起搏时,脉宽0.5 ms,输出5V的状态下,采用起搏器程控仪检测起搏阻抗和起搏阈电压;比较围术期RVIS与心尖部(RVA)起搏时三尖瓣返流面积(TRA)、肺动脉峰流速(VpkP)及起搏阻抗、起搏阈电压的变化.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2组患者围术期内肺动脉峰流速无明显变化(P>0.05);②起搏参数:2组患者围术后期起搏阻抗均有增加(P<0.05),RVIS组早期阻抗明显低于RVA组(P<0.05);2组患者起搏阈电压变化不明显(P>0.05);③三尖瓣返流面积:RVIS组轻度患者围术后期返流面积明显减少(2.66±0.35 vs.1.78±0.43,P<0.05),中度返流患者及RVA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可有效改善轻

作者:邹宝明;王景武;孙克陆;徐敏;徐锋;梁爱霞

来源:中华全科医学 2015 年 13卷 6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500 | 下载:0
作者:
邹宝明;王景武;孙克陆;徐敏;徐锋;梁爱霞
来源:
中华全科医学 2015 年 13卷 6期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 三尖瓣返流 Artificial cardiac pacemaker Right ventricular inlet septum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目的 右室起搏对三尖瓣功能的影响情况一直不明,故本研究旨在观察围术期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起搏这一新的起搏部位对三尖瓣返流的影响.方法 所有入选病例均经全面检查,诊断明确,药物治疗无效,符合永久起搏器植入的Ⅰ类或Ⅱa类指征,电极置于右室流入道间隔部,经胸透及心电图确定电极位置.正常起搏时,采用美国Acuson Sequoia 512超声诊断仪检测三尖瓣返流面积、肺动脉峰流速,5个连续稳定心动周期取均值,根据三尖瓣返流面积将患者分为2组:轻度(返流面积≤3.0 cm2)和中度(返流面积>3.0 cm2、≤7.0 cm2).在有效起搏时,脉宽0.5 ms,输出5V的状态下,采用起搏器程控仪检测起搏阻抗和起搏阈电压;比较围术期RVIS与心尖部(RVA)起搏时三尖瓣返流面积(TRA)、肺动脉峰流速(VpkP)及起搏阻抗、起搏阈电压的变化.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2组患者围术期内肺动脉峰流速无明显变化(P>0.05);②起搏参数:2组患者围术后期起搏阻抗均有增加(P<0.05),RVIS组早期阻抗明显低于RVA组(P<0.05);2组患者起搏阈电压变化不明显(P>0.05);③三尖瓣返流面积:RVIS组轻度患者围术后期返流面积明显减少(2.66±0.35 vs.1.78±0.43,P<0.05),中度返流患者及RVA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可有效改善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