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363 | 下载4

目的:观察内源性血管抑制因子内皮抑素与血管内皮生长抑制因子融合基因对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协同抑制作用,分析其作用特异性.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6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微生物实验室完成.常规分子生物学构建携带融合基因内皮抑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重组腺病毒,酶切法、聚合酶链反应法鉴定重组腺病毒-内皮抑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正确性,半数细胞感染剂量法测定重组腺病毒滴度.以磷酸盐缓冲液、重组腺病毒-β-半乳糖苷酶和重组腺病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51为对照组,病毒滴度均为感染复数(MOI)=20,体外感染人静脉内皮细胞ECV304与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 4 h,72 h后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融合基因细胞内的转录及表达情况;于病毒感染后第1,2,3,4,5和7天,结晶紫染色法检测活细胞数,用570/630 nm吸光度(A)值表示,绘制并比较ECV304和L929转基因细胞的生长曲线,观察其作用并分析其作用特异性.结果:①聚合酶链反应法证实成功构建了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内皮抑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半数细胞感染剂量法测得病毒滴度为2×108 pfu/mL.②各组ECV304细胞结晶紫染色检测结果比较:除感染第1天重组腺病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51感染组外(P>0.05),其余感染各时相重组腺病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

作者:王泳;柳林;潘欣

来源:中国临床康复 2006 年 10卷 33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363 | 下载:4
作者:
王泳;柳林;潘欣
来源: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年 10卷 33期
标签:
基因疗法 角膜新生血管化 内皮抑素类 内皮,血管 生长抑制物 基因融合
目的:观察内源性血管抑制因子内皮抑素与血管内皮生长抑制因子融合基因对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协同抑制作用,分析其作用特异性.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6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微生物实验室完成.常规分子生物学构建携带融合基因内皮抑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重组腺病毒,酶切法、聚合酶链反应法鉴定重组腺病毒-内皮抑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正确性,半数细胞感染剂量法测定重组腺病毒滴度.以磷酸盐缓冲液、重组腺病毒-β-半乳糖苷酶和重组腺病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51为对照组,病毒滴度均为感染复数(MOI)=20,体外感染人静脉内皮细胞ECV304与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 4 h,72 h后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融合基因细胞内的转录及表达情况;于病毒感染后第1,2,3,4,5和7天,结晶紫染色法检测活细胞数,用570/630 nm吸光度(A)值表示,绘制并比较ECV304和L929转基因细胞的生长曲线,观察其作用并分析其作用特异性.结果:①聚合酶链反应法证实成功构建了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内皮抑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半数细胞感染剂量法测得病毒滴度为2×108 pfu/mL.②各组ECV304细胞结晶紫染色检测结果比较:除感染第1天重组腺病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51感染组外(P>0.05),其余感染各时相重组腺病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