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0 | 下载0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临床观察过程中淋巴结转移规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2016年4月-2018年4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2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临床病情发生及发展情况,总结其淋巴结转移规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比较,不同肿瘤位置胸骨上窝(上、上中、中、下中、下部转移率分别为3.33%、20.00%、16.67%、26.67%、33.33%),甲状腺上、上中及中下部(10.19%、18.52%、26.8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甲状腺上、中上部发生率相对较高.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促甲状腺激素(TSH)、侵犯包膜、肿瘤直径、病灶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有关,进一步对淋巴结转移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45岁、多发灶、TSH≥3.5μU/mL、肿瘤直径>1 cm、侵犯包膜均为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OR=1.854、1.969、1.861、1.916、2.089).结论 中央区为PTC淋巴结转移发生最多的部位,其次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发生较为多见的有甲状腺下部PTC转移至胸骨上窝.年龄、多病灶、肿瘤直径、TSH、侵犯包膜均是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博格拉·阿尔斯兰;白超

来源: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20 年 43卷 8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0 | 下载:0
作者:
博格拉·阿尔斯兰;白超
来源: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20 年 43卷 8期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规律 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临床观察过程中淋巴结转移规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2016年4月-2018年4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2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临床病情发生及发展情况,总结其淋巴结转移规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比较,不同肿瘤位置胸骨上窝(上、上中、中、下中、下部转移率分别为3.33%、20.00%、16.67%、26.67%、33.33%),甲状腺上、上中及中下部(10.19%、18.52%、26.8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甲状腺上、中上部发生率相对较高.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促甲状腺激素(TSH)、侵犯包膜、肿瘤直径、病灶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有关,进一步对淋巴结转移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45岁、多发灶、TSH≥3.5μU/mL、肿瘤直径>1 cm、侵犯包膜均为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OR=1.854、1.969、1.861、1.916、2.089).结论 中央区为PTC淋巴结转移发生最多的部位,其次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发生较为多见的有甲状腺下部PTC转移至胸骨上窝.年龄、多病灶、肿瘤直径、TSH、侵犯包膜均是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