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342 | 下载20

目的 探讨结肠表面型病变内镜诊断与治疗的价值.方法 2005年12月~2006年12月共行结肠镜检查2168例,结肠镜检查采用单人操作法,退镜时行全程电子放大染色,若发现结肠表面型病变,对腺管开口进行分型,判断其性质和浸润程度.根据病变的大小分别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结果 在432例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696枚.有93例患者发现表面型病变94个,其中炎性病变20个,增生性病变10个,管状腺瘤43个,绒毛状腺瘤18个,早期大肠癌3个.大肠腺管开口类型:炎性病变和增生性病变的腺管开口以Ⅱ型为主,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以ⅢL、Ⅳ型为主,早期大肠癌以Ⅴ型为主.结论 应用电子放大染色内镜有助于结肠表面型病变的诊断和及时的内镜下治疗.腺瘤病变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Ⅲ L或Ⅳ型,一旦出现Ⅴ型腺管开口则表明已经有癌变发生.

作者:李秀梅;房津辉;于宁;郭延军;李长福

来源: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7 年 30卷 25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342 | 下载:20
作者:
李秀梅;房津辉;于宁;郭延军;李长福
来源: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7 年 30卷 25期
标签:
电子放大染色内镜 结肠表面型病变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
目的 探讨结肠表面型病变内镜诊断与治疗的价值.方法 2005年12月~2006年12月共行结肠镜检查2168例,结肠镜检查采用单人操作法,退镜时行全程电子放大染色,若发现结肠表面型病变,对腺管开口进行分型,判断其性质和浸润程度.根据病变的大小分别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结果 在432例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696枚.有93例患者发现表面型病变94个,其中炎性病变20个,增生性病变10个,管状腺瘤43个,绒毛状腺瘤18个,早期大肠癌3个.大肠腺管开口类型:炎性病变和增生性病变的腺管开口以Ⅱ型为主,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以ⅢL、Ⅳ型为主,早期大肠癌以Ⅴ型为主.结论 应用电子放大染色内镜有助于结肠表面型病变的诊断和及时的内镜下治疗.腺瘤病变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Ⅲ L或Ⅳ型,一旦出现Ⅴ型腺管开口则表明已经有癌变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