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39 | 下载73

目的 探讨大鼠脑震荡后不同时间大脑多巴胺D1受体在不同部位的表达变化.方法 用金属单摆打击装置复制大鼠脑震荡模型,将56只大鼠随机分为脑震荡后1、2、4、8、16和24d 6个损伤组和1个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于大鼠脑震荡后不同时间取内侧隔核(MSN)、左右Broca斜角带垂直支(VDB)、丘脑网状带(RT)脑组织,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观察脑组织不同区域多巴胺受体(D1)表达情况,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各组大鼠脑组织D1受体免疫组化阳性表达变化情况:在MNS区,脑震荡后1d细胞阳性表达开始减弱,到16d细胞阳性表达最弱,16~24d细胞阳性表达开始增强,但在24d仍比对照组的表达弱.在VDB区,脑震荡后1d细胞阳性表达开始减弱,2d细胞阳性表达最弱,脑震荡后2~24d细胞阳性表达开始增强,但在24d仍比对照组的表达弱.在RT区,脑震荡后1d细胞阳性表达开始减弱,4d细胞阳性表达最弱,4~24d细胞阳性表达开始增强,到24d与对照组表达接近.结论 大鼠脑震荡后不同时间,脑组织多巴胺D1受体在MSN、VDB、RT不同区域的表达轻微下调,但下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作者:赵小林;于建云;李坪;董迎春

来源: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0 年 25卷 6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39 | 下载:73
作者:
赵小林;于建云;李坪;董迎春
来源: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0 年 25卷 6期
标签:
法医病理学 脑震荡 多巴胺D1受体 免疫组织化学
目的 探讨大鼠脑震荡后不同时间大脑多巴胺D1受体在不同部位的表达变化.方法 用金属单摆打击装置复制大鼠脑震荡模型,将56只大鼠随机分为脑震荡后1、2、4、8、16和24d 6个损伤组和1个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于大鼠脑震荡后不同时间取内侧隔核(MSN)、左右Broca斜角带垂直支(VDB)、丘脑网状带(RT)脑组织,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观察脑组织不同区域多巴胺受体(D1)表达情况,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各组大鼠脑组织D1受体免疫组化阳性表达变化情况:在MNS区,脑震荡后1d细胞阳性表达开始减弱,到16d细胞阳性表达最弱,16~24d细胞阳性表达开始增强,但在24d仍比对照组的表达弱.在VDB区,脑震荡后1d细胞阳性表达开始减弱,2d细胞阳性表达最弱,脑震荡后2~24d细胞阳性表达开始增强,但在24d仍比对照组的表达弱.在RT区,脑震荡后1d细胞阳性表达开始减弱,4d细胞阳性表达最弱,4~24d细胞阳性表达开始增强,到24d与对照组表达接近.结论 大鼠脑震荡后不同时间,脑组织多巴胺D1受体在MSN、VDB、RT不同区域的表达轻微下调,但下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