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126 | 下载0

[目的]比较混合型生长棒技术与常规生长棒技术矫正儿童早发性脊柱侧弯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20年3月本院骨科收治的早发性脊柱侧凸10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56例采用混合生长棒技术,50例采用常规生长棒技术进行矫正.比较两组患儿的初步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混合组手术时间、总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大于常规组(P<0.05).混合组下地行走时间和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显著早于常规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JOA评分、坐高与站高均显著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JOA评分、坐高与站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混合组的JOA评分、坐高和站高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两组患儿的主侧弯Cobb角和顶椎偏移距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两组胸椎后凸角无显著变化(P>0.05),而两组腰椎前凸角均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混合组的主侧弯Cobb角[(7.56±7.63)° vs (12.54±7.39)°,P<0.05]和顶椎偏移距[(4.84±0.48) mm vs (6.02±0.42) mm,P<0.05],胸椎后凸角[(58.19±8.58)° vs(53.64±9.49)°,P<0.05]和腰椎前凸角[(52.43±8.52) °vs (41.84±7.56)°,P<0.05]均显著优于常规组

作者:王伟;兰魁勇;刘玄德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1 年 29卷 7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126 | 下载:0
作者:
王伟;兰魁勇;刘玄德
来源: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1 年 29卷 7期
标签:
早发性脊柱侧凸 混合生长棒 常规生长棒技术 儿童
[目的]比较混合型生长棒技术与常规生长棒技术矫正儿童早发性脊柱侧弯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20年3月本院骨科收治的早发性脊柱侧凸10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56例采用混合生长棒技术,50例采用常规生长棒技术进行矫正.比较两组患儿的初步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混合组手术时间、总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大于常规组(P<0.05).混合组下地行走时间和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显著早于常规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JOA评分、坐高与站高均显著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JOA评分、坐高与站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混合组的JOA评分、坐高和站高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两组患儿的主侧弯Cobb角和顶椎偏移距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两组胸椎后凸角无显著变化(P>0.05),而两组腰椎前凸角均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混合组的主侧弯Cobb角[(7.56±7.63)° vs (12.54±7.39)°,P<0.05]和顶椎偏移距[(4.84±0.48) mm vs (6.02±0.42) mm,P<0.05],胸椎后凸角[(58.19±8.58)° vs(53.64±9.49)°,P<0.05]和腰椎前凸角[(52.43±8.52) °vs (41.84±7.56)°,P<0.05]均显著优于常规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