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241 | 下载0

目的:探讨抑郁症状大学生对正、负性生活事件产生的反事实思维的数量和合理性.方法:采用自我报告法,诱导被试就所回忆的正、负性生活事件进行反事实思维,对其数量和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对正、负性事件产生的反事实思维数量,轻中度抑郁症状组均明显多于正常组和重度抑郁症状组(P<0.05).对负性事件产生的反事实思维数量,重度抑郁症状组明显少于正常组(P=0.020).②随着抑郁程度的加重,合理性反事实思维指数明显降低(P=0.000).③与正性事件相比,对负性事件产生的反事实思维数量,正常组和轻中度抑郁症状组均更多(t值分别为2.50、3.23,P值分别为0.013、0.002),而重度抑郁症状组无明显差异(t=0.059,P=0.95).对负性事件的合理性反事实思维指数,轻中度和重度抑郁症状组均较低(t值分别为3.09、2.68,对应P值为0.003、0.015),而正常组无明显差异(t=0.85,P=0.40).结论:产生的反事实思维数量,轻中度抑郁症状组最多,重度抑郁症状组最少;随着抑郁程度的增加,合理性逐渐下降.事件的性质对反事实思维的数量和合理性存在不同影响.

作者:魏娟娟;冯正直;刘庆英;黄赛

来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 年 17卷 2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241 | 下载:0
作者:
魏娟娟;冯正直;刘庆英;黄赛
来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 年 17卷 2期
标签:
大学生 抑郁症状 反事实思维
目的:探讨抑郁症状大学生对正、负性生活事件产生的反事实思维的数量和合理性.方法:采用自我报告法,诱导被试就所回忆的正、负性生活事件进行反事实思维,对其数量和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对正、负性事件产生的反事实思维数量,轻中度抑郁症状组均明显多于正常组和重度抑郁症状组(P<0.05).对负性事件产生的反事实思维数量,重度抑郁症状组明显少于正常组(P=0.020).②随着抑郁程度的加重,合理性反事实思维指数明显降低(P=0.000).③与正性事件相比,对负性事件产生的反事实思维数量,正常组和轻中度抑郁症状组均更多(t值分别为2.50、3.23,P值分别为0.013、0.002),而重度抑郁症状组无明显差异(t=0.059,P=0.95).对负性事件的合理性反事实思维指数,轻中度和重度抑郁症状组均较低(t值分别为3.09、2.68,对应P值为0.003、0.015),而正常组无明显差异(t=0.85,P=0.40).结论:产生的反事实思维数量,轻中度抑郁症状组最多,重度抑郁症状组最少;随着抑郁程度的增加,合理性逐渐下降.事件的性质对反事实思维的数量和合理性存在不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