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417 | 下载152

目的 动态观察脑梗死后,远离梗死灶的锥体束纤维继发性损害的过程,并探讨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具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累及内囊的单一病灶的脑梗死患者18例,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8人作对照组.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4周和第12周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nging,DTI)检测,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结果 患者远离梗死灶的脑干(大脑脚、脑桥和延髓等部位的均数)部分弥散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在第1周、4周和第12周各时间点逐渐减少(P<0.01),而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却无明显变化(P>0.05).脑干FA值减少的百分数与NIHSS减少的百分数(r=-0.46,P<0.05)及FM增加的百分数(r =-0.61,P<0.05)相关,与BI变化的百分数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局灶性脑梗死后,锥体束纤维继发性损害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并可能会阻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梁志坚;刘斯润;曾进胜;徐安定;凌雪英;凌莉;余剑

来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7 年 33卷 3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417 | 下载:152
作者:
梁志坚;刘斯润;曾进胜;徐安定;凌雪英;凌莉;余剑
来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7 年 33卷 3期
标签:
脑梗死 继发性损害 弥散张量成像 部分各向异性
目的 动态观察脑梗死后,远离梗死灶的锥体束纤维继发性损害的过程,并探讨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具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累及内囊的单一病灶的脑梗死患者18例,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8人作对照组.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4周和第12周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nging,DTI)检测,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结果 患者远离梗死灶的脑干(大脑脚、脑桥和延髓等部位的均数)部分弥散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在第1周、4周和第12周各时间点逐渐减少(P<0.01),而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却无明显变化(P>0.05).脑干FA值减少的百分数与NIHSS减少的百分数(r=-0.46,P<0.05)及FM增加的百分数(r =-0.61,P<0.05)相关,与BI变化的百分数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局灶性脑梗死后,锥体束纤维继发性损害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并可能会阻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