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256 | 下载99

目的 比较两种动物作为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ACD) 模型各自的优势,为实际应用中恰当选择动物模型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二硝基氯苯 (dinitrochlorobenzene,DNCB) 作为致敏剂,以腹部致敏、背部激发的方法分别建立豚鼠 (连续激发4次) 和小鼠 (1次激发) 两种ACD动物模型,并以丙酮作为对照 .激发后0~96 h,对激发部位进行动态分级.激发后96 h,H-E染色观察激发部位皮肤病理变化,并计算脾指数和胸腺指数.结果 动态评分结果显示:豚鼠激发后72 h红斑程度最强,临床分级以3级为主,并于72~96 h保持不变;小鼠激发后24 h红斑程度最强,临床分级以4级为主,48 h后红斑程度减轻.病理结果显示:两种模型激发部位皮肤内均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脾指数和胸腺指数计算结果显示:两种动物模型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P<0.05).结论 通过上述方法分别成功建立了豚鼠和小鼠ACD动物模型.豚鼠红斑程度较弱,且出现较晚,持续时间较长;小鼠红斑程度较强,出现较早,持续时间较短.

作者:孙明立;魏敏杰;金万宝;王爽;杜娃

来源: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08 年 16卷 2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256 | 下载:99
作者:
孙明立;魏敏杰;金万宝;王爽;杜娃
来源: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08 年 16卷 2期
标签:
豚鼠 小鼠 二硝基氯苯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目的 比较两种动物作为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ACD) 模型各自的优势,为实际应用中恰当选择动物模型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二硝基氯苯 (dinitrochlorobenzene,DNCB) 作为致敏剂,以腹部致敏、背部激发的方法分别建立豚鼠 (连续激发4次) 和小鼠 (1次激发) 两种ACD动物模型,并以丙酮作为对照 .激发后0~96 h,对激发部位进行动态分级.激发后96 h,H-E染色观察激发部位皮肤病理变化,并计算脾指数和胸腺指数.结果 动态评分结果显示:豚鼠激发后72 h红斑程度最强,临床分级以3级为主,并于72~96 h保持不变;小鼠激发后24 h红斑程度最强,临床分级以4级为主,48 h后红斑程度减轻.病理结果显示:两种模型激发部位皮肤内均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脾指数和胸腺指数计算结果显示:两种动物模型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P<0.05).结论 通过上述方法分别成功建立了豚鼠和小鼠ACD动物模型.豚鼠红斑程度较弱,且出现较晚,持续时间较长;小鼠红斑程度较强,出现较早,持续时间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