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363 | 下载14

本研究观察SD大鼠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凝血因子的变化,探讨凝血连锁反应在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制作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后,40只大鼠随机分为休克前组、休克1、2、4、6、8、12和24小时组.分别检测各组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因子Ⅷ(FⅧ),组织因子(TF),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的血浆浓度及观察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变化.结果表明:与休克前比较,各休克组PT、APTT逐渐延长,于休克后4-6小时显著延长(P<0.001),APTT平均59.7秒,PT平均30.2秒.休克后,血浆D-二聚体显著增加(P<0.001),于休克8小时达到峰值.血浆vWF、FⅧa、TF、FIB于休克早期增加,随着休克的发展,纤维蛋白原于休克2小时开始明显下降(P<0 001),休克12小时降至最低值.TF、vWF、FⅧa分别于休克6小时、8小时开始明显下降(P<0.001或P<0.05).凝血因子消耗比率:FⅧ为(86.1±1.8

作者:张艳杰;潘景业;王明山

来源: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05 年 13卷 1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363 | 下载:14
作者:
张艳杰;潘景业;王明山
来源: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05 年 13卷 1期
标签:
休克 失血性休克 凝血因子
本研究观察SD大鼠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凝血因子的变化,探讨凝血连锁反应在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制作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后,40只大鼠随机分为休克前组、休克1、2、4、6、8、12和24小时组.分别检测各组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因子Ⅷ(FⅧ),组织因子(TF),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的血浆浓度及观察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变化.结果表明:与休克前比较,各休克组PT、APTT逐渐延长,于休克后4-6小时显著延长(P<0.001),APTT平均59.7秒,PT平均30.2秒.休克后,血浆D-二聚体显著增加(P<0.001),于休克8小时达到峰值.血浆vWF、FⅧa、TF、FIB于休克早期增加,随着休克的发展,纤维蛋白原于休克2小时开始明显下降(P<0 001),休克12小时降至最低值.TF、vWF、FⅧa分别于休克6小时、8小时开始明显下降(P<0.001或P<0.05).凝血因子消耗比率:FⅧ为(8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