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479 | 下载114

目的:评估跨诊断取向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焦虑障碍患者的疗效,探讨其主要治疗性因素及认知行为治疗技术的运用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和提高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焦虑障碍(包括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障碍、社交焦虑障碍)诊断标准的34例患者进行为期10周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患者施测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治疗结束时完成团体治疗疗效因子问卷和认知行为治疗反馈问卷.结果:34例患者治疗10周后SAI评分降低[(34.9±6.4) vs.(53.6±5.4),P<0.01];4种诊断治疗前后SA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团体治疗疗效因子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依次为人际互动中的获取、自我了解、普遍性、信息传递、团体凝聚力、存在意识因子、情绪宣泄、希望重塑、人际互动中的付出、利他性、家庭情境重现、行为模仿.患者认为受益最多的认知行为技术依次是关于焦虑和ABC情绪理论的心理教育、社交技巧训练和放松训练.结论:跨诊断取向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不同诊断的焦虑障碍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认知行为技术中心理教育、社交技巧训练和放松训练在团体形式中运用较为充分有效.

作者:刘文娟;季建林;叶尘宇;陈华

来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 年 26卷 11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479 | 下载:114
作者:
刘文娟;季建林;叶尘宇;陈华
来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 年 26卷 11期
标签:
跨诊断取向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焦虑障碍 开放性临床试验
目的:评估跨诊断取向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焦虑障碍患者的疗效,探讨其主要治疗性因素及认知行为治疗技术的运用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和提高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焦虑障碍(包括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障碍、社交焦虑障碍)诊断标准的34例患者进行为期10周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患者施测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治疗结束时完成团体治疗疗效因子问卷和认知行为治疗反馈问卷.结果:34例患者治疗10周后SAI评分降低[(34.9±6.4) vs.(53.6±5.4),P<0.01];4种诊断治疗前后SA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团体治疗疗效因子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依次为人际互动中的获取、自我了解、普遍性、信息传递、团体凝聚力、存在意识因子、情绪宣泄、希望重塑、人际互动中的付出、利他性、家庭情境重现、行为模仿.患者认为受益最多的认知行为技术依次是关于焦虑和ABC情绪理论的心理教育、社交技巧训练和放松训练.结论:跨诊断取向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不同诊断的焦虑障碍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认知行为技术中心理教育、社交技巧训练和放松训练在团体形式中运用较为充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