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69 | 下载47

本文通过对历史相关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梳理白涩症发展沿革,探讨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的认识,以期为白涩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为临床治疗开拓思路.中医对白涩症的相关记载,最早可追溯至晋代《针灸甲乙经》中有关目涩的论述,其对于自觉眼部干涩不适的症状有了初步的认识."白涩症"之名首见于《证治准绳》,后沿用至今.其基本病因病机主要归责于津液亏少,眼目不得濡养,外感邪气、脏腑内伤、情志失常、饮食劳倦等因素均可致病,内治法治疗主要分为祛邪、泻实、补虚三个方面,外治法包括点眼法及针灸疗法,临床上当审察病因,随证治之.现代医学对该病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为主,寻找有效的中医治疗手段在现代临床应用中意义重大.

作者:李俊锋;柳成刚;王晓丽

来源: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1 年 31卷 1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69 | 下载:47
作者:
李俊锋;柳成刚;王晓丽
来源: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1 年 31卷 1期
标签:
白涩症 源流 病名 病因病机 治法
本文通过对历史相关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梳理白涩症发展沿革,探讨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的认识,以期为白涩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为临床治疗开拓思路.中医对白涩症的相关记载,最早可追溯至晋代《针灸甲乙经》中有关目涩的论述,其对于自觉眼部干涩不适的症状有了初步的认识."白涩症"之名首见于《证治准绳》,后沿用至今.其基本病因病机主要归责于津液亏少,眼目不得濡养,外感邪气、脏腑内伤、情志失常、饮食劳倦等因素均可致病,内治法治疗主要分为祛邪、泻实、补虚三个方面,外治法包括点眼法及针灸疗法,临床上当审察病因,随证治之.现代医学对该病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为主,寻找有效的中医治疗手段在现代临床应用中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