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234 | 下载0

目的探讨颈椎钩突骨折的损伤机制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分析自1976年1月至1999年12月收治的9例颈椎钩突骨折,其中男4例,女5例;年龄18~31岁,平均23.5岁.单侧颈椎钩突骨折5例,双侧颈椎钩突骨折2 例,同侧2个颈椎钩突骨折2例.C5钩突骨折4例次,C6钩突骨折7例次.非手术治疗3例,手术治疗6例.全组获随访3~24年,平均11年.结果本组手术治疗患者效果优良;非手术治疗患者遗留不同程度颈痛、头晕、手麻等症状,其中2例患者30岁时有明显颈椎退变,3例患者35岁时均诊断为颈椎病.结论本组颈椎钩突骨折的损伤机制是由于颈部的瞬时旋转和侧屈暴力造成,且有颈部侧屈和(或)旋转位受伤史.一旦颈椎左右侧屈正位片X线检查发现一侧椎间隙增宽(>2 mm),应行CT检查明确诊断,CT扫描层厚最好控制在2 mm.该种骨折如果治疗不当,将明显提前颈椎病发生时间.

作者:李开南;何智勇;张进军;员晋;杨泽

来源:中华创伤杂志 2002 年 18卷 4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234 | 下载:0
作者:
李开南;何智勇;张进军;员晋;杨泽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2002 年 18卷 4期
标签:
颈椎 骨折 诊断 钩突
目的探讨颈椎钩突骨折的损伤机制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分析自1976年1月至1999年12月收治的9例颈椎钩突骨折,其中男4例,女5例;年龄18~31岁,平均23.5岁.单侧颈椎钩突骨折5例,双侧颈椎钩突骨折2 例,同侧2个颈椎钩突骨折2例.C5钩突骨折4例次,C6钩突骨折7例次.非手术治疗3例,手术治疗6例.全组获随访3~24年,平均11年.结果本组手术治疗患者效果优良;非手术治疗患者遗留不同程度颈痛、头晕、手麻等症状,其中2例患者30岁时有明显颈椎退变,3例患者35岁时均诊断为颈椎病.结论本组颈椎钩突骨折的损伤机制是由于颈部的瞬时旋转和侧屈暴力造成,且有颈部侧屈和(或)旋转位受伤史.一旦颈椎左右侧屈正位片X线检查发现一侧椎间隙增宽(>2 mm),应行CT检查明确诊断,CT扫描层厚最好控制在2 mm.该种骨折如果治疗不当,将明显提前颈椎病发生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