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372 | 下载60

目的比较不同注射流率下脑CT灌注成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确定1个既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操作上又相对安全的对比剂注射流率.方法 24名健康志愿者按对比剂注射流率(4.5、6.0、7.5 ml/s)分为3组,肘前静脉团注对比剂4 s后行CT灌注扫描,利用灌注分析软件进行处理,生成大脑前动脉和上矢状窦的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脑灰、白质的血流量(rCBF1、rCBF2).比较3组间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输出静脉起始增强与输入动脉增强达到峰值的时间差(tVO-tAP)、rCBF1、rCBF2,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间的tVO-tAP分别为-3.5 s、-1.5 s、0.2 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5,P<0.01),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7.5 ml/s组的tAP较tVO提前约0.2 s;3组问的rCBF1、rCBF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5 ml/s组rCBF1、rCBF2分别为(52.8±3.1)ml·min-1·100 g-1、(21.9±2.4)ml·min-1·100 g-1.结论使用7.5 ml/s的注射流率能够满足最大斜率模型的前提条件,得到的脑血流量与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成像(SPECT)非常接近.

作者:吴庆德;胡春洪;姚翠云;吴建英;沈雪英;高亚枫;滕金宝;徐正昌;邢建明;杨振贤;丁乙

来源: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 年 40卷 5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372 | 下载:60
作者:
吴庆德;胡春洪;姚翠云;吴建英;沈雪英;高亚枫;滕金宝;徐正昌;邢建明;杨振贤;丁乙
来源: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 年 40卷 5期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脑 造影剂 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不同注射流率下脑CT灌注成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确定1个既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操作上又相对安全的对比剂注射流率.方法 24名健康志愿者按对比剂注射流率(4.5、6.0、7.5 ml/s)分为3组,肘前静脉团注对比剂4 s后行CT灌注扫描,利用灌注分析软件进行处理,生成大脑前动脉和上矢状窦的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脑灰、白质的血流量(rCBF1、rCBF2).比较3组间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输出静脉起始增强与输入动脉增强达到峰值的时间差(tVO-tAP)、rCBF1、rCBF2,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间的tVO-tAP分别为-3.5 s、-1.5 s、0.2 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5,P<0.01),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7.5 ml/s组的tAP较tVO提前约0.2 s;3组问的rCBF1、rCBF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5 ml/s组rCBF1、rCBF2分别为(52.8±3.1)ml·min-1·100 g-1、(21.9±2.4)ml·min-1·100 g-1.结论使用7.5 ml/s的注射流率能够满足最大斜率模型的前提条件,得到的脑血流量与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成像(SPECT)非常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