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157 | 下载202

目的 总结颈椎病伴上肢远端肌萎缩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应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的颈椎病伴上肢远端肌萎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临床资料完整且获得术后2年以上随访的30例患者纳入研究.男19例,女11例;年龄41~72岁,平均(55.20±9.08)岁;术前病程1~108个月,中位数为6个月.分析30例患者受累肌肉范围、影像学椎管狭窄节段及部位、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通过徒手肌力检查(manual muscle testing,MMT)评估萎缩肌肉的肌力恢复情况,同时评估患者末次随访时的临床满意度.结果 30例颈椎病伴上肢远端肌萎缩患者受累肌肉主要为大鱼际肌(17例,56.7%)、骨间肌(15例,50.0%)和小鱼际肌(13例,43.3%).大多数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多节段退变,最常受累节段为C5.6(24例,80.0%)、C6.7(21例,70.0%);脊髓或(和)神经根前方的压迫类型:中央型23个节段(33.5%)、旁中央型37个节段(54.4%)和椎间孔型8个节段(11.8%).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显示颈段脊髓前角细胞或神经根受损,累及节段以C7、C8、T1为主(18例,60.0%).30例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的随访,平均36.8个月.MMT评估结果显示30例患者中13例(43.3%)在末次随访时获得1级及以上的肌力恢复.临床满意度平

作者:王洪立;吕飞舟;马晓生;夏新雷;姜建元

来源:中华骨科杂志 2019 年 39卷 24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157 | 下载:202
作者:
王洪立;吕飞舟;马晓生;夏新雷;姜建元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2019 年 39卷 24期
标签:
颈椎 脊髓压迫症 肌萎缩 脊柱融合术 Cervical vertebrae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Muscular atrophy Spinal fusion
目的 总结颈椎病伴上肢远端肌萎缩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应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的颈椎病伴上肢远端肌萎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临床资料完整且获得术后2年以上随访的30例患者纳入研究.男19例,女11例;年龄41~72岁,平均(55.20±9.08)岁;术前病程1~108个月,中位数为6个月.分析30例患者受累肌肉范围、影像学椎管狭窄节段及部位、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通过徒手肌力检查(manual muscle testing,MMT)评估萎缩肌肉的肌力恢复情况,同时评估患者末次随访时的临床满意度.结果 30例颈椎病伴上肢远端肌萎缩患者受累肌肉主要为大鱼际肌(17例,56.7%)、骨间肌(15例,50.0%)和小鱼际肌(13例,43.3%).大多数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多节段退变,最常受累节段为C5.6(24例,80.0%)、C6.7(21例,70.0%);脊髓或(和)神经根前方的压迫类型:中央型23个节段(33.5%)、旁中央型37个节段(54.4%)和椎间孔型8个节段(11.8%).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显示颈段脊髓前角细胞或神经根受损,累及节段以C7、C8、T1为主(18例,60.0%).30例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的随访,平均36.8个月.MMT评估结果显示30例患者中13例(43.3%)在末次随访时获得1级及以上的肌力恢复.临床满意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