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464 | 下载168

目的 探讨细颗粒物(PM2.5)暴露对大鼠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易感性和细菌清除率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86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16只)、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组(感染组,20只)、PM2.5组(PM组,20只)和PM2.5+肺炎克雷伯菌组(混合组,30只);分别给予肺炎克雷伯菌、PM2.5暴露及PM2.5暴露+肺炎克雷伯菌,建立大鼠模型,并于第1天和第7天时处死,进行一般状态临床评分,计算各组总死亡数,进行BALF中细菌培养及鉴定并计算各组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率,观察大鼠肺脏病理变化、炎症分级,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显微镜下计数BALF中的细胞数,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气管黏膜的变化.结果 混合组第7天时的总死亡数为14只,显著高于对照组(0)、感染组(4只)和PM组(4只).混合组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数为13只,显著高于感染组(6只).混合组第1天和第7天BALF中白细胞数分别为(11.96±0.56)×105/L和(15.68 ±0.81)×105/L,中性粒细胞数分别为(5.76±0.44)×105/L和(9.41 ±0.64) ×l05/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感染组和PM组.混合组肺组织病理炎症改变较感染组、PM组和对照组严重.混合组第1天和第7天时血清中TNF-α含量分别为(829±90) ng/L和(1055 ±91) ng/L,IL-6含量分别为(1.26±0.16)和(1.95

作者:段争;杜飞燕;袁雅冬;张彦萍;杨红申;潘文森

来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 年 36卷 11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464 | 下载:168
作者:
段争;杜飞燕;袁雅冬;张彦萍;杨红申;潘文森
来源: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 年 36卷 11期
标签:
颗粒物 克雷伯菌感染 白细胞介素类 肿瘤坏死因子α Particulate matter Klebsiella infections Interleukins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目的 探讨细颗粒物(PM2.5)暴露对大鼠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易感性和细菌清除率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86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16只)、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组(感染组,20只)、PM2.5组(PM组,20只)和PM2.5+肺炎克雷伯菌组(混合组,30只);分别给予肺炎克雷伯菌、PM2.5暴露及PM2.5暴露+肺炎克雷伯菌,建立大鼠模型,并于第1天和第7天时处死,进行一般状态临床评分,计算各组总死亡数,进行BALF中细菌培养及鉴定并计算各组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率,观察大鼠肺脏病理变化、炎症分级,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显微镜下计数BALF中的细胞数,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气管黏膜的变化.结果 混合组第7天时的总死亡数为14只,显著高于对照组(0)、感染组(4只)和PM组(4只).混合组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数为13只,显著高于感染组(6只).混合组第1天和第7天BALF中白细胞数分别为(11.96±0.56)×105/L和(15.68 ±0.81)×105/L,中性粒细胞数分别为(5.76±0.44)×105/L和(9.41 ±0.64) ×l05/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感染组和PM组.混合组肺组织病理炎症改变较感染组、PM组和对照组严重.混合组第1天和第7天时血清中TNF-α含量分别为(829±90) ng/L和(1055 ±91) ng/L,IL-6含量分别为(1.26±0.16)和(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