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381 | 下载79

目的建立血管瘤动物模型,进一步探讨血管瘤发生机制,筛选治疗方法.方法构建并鉴定Py MT基因,应用DNA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并植入母鼠输卵管.观察转基因小鼠表型.分子生物学方法(PCR法)检测目的基因整合情况.组织学检查转基因小鼠可疑血管瘤样新生物.结果目的基因经酶切、鉴定,证实大小无误.DNA显微注射,移植卵579枚,产仔62只.小鼠表型观察:62只小鼠中1只出现血管瘤样表型,主要位于皮肤、舌、胃等组织器官的黏膜表面.转基因小鼠出现的血管瘤样新生物经病理诊断证实为异常血管增生,类似海绵状血管瘤结构.PCR方法检测证实该小鼠体内有Py MT基因表达.结论 Py MT基因整合到小鼠基因组中可导致血管瘤形成,形成的血管瘤主要分布于皮肤及黏膜组织丰富的器官.采用转基因的方法可以建立血管瘤动物模型.

作者:徐(马);张志愿;陈万涛;杨文君;王铸钢;王龙

来源: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3 年 38卷 5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381 | 下载:79
作者:
徐(马);张志愿;陈万涛;杨文君;王铸钢;王龙
来源: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3 年 38卷 5期
标签:
转基因 血管瘤 模型,动物
目的建立血管瘤动物模型,进一步探讨血管瘤发生机制,筛选治疗方法.方法构建并鉴定Py MT基因,应用DNA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并植入母鼠输卵管.观察转基因小鼠表型.分子生物学方法(PCR法)检测目的基因整合情况.组织学检查转基因小鼠可疑血管瘤样新生物.结果目的基因经酶切、鉴定,证实大小无误.DNA显微注射,移植卵579枚,产仔62只.小鼠表型观察:62只小鼠中1只出现血管瘤样表型,主要位于皮肤、舌、胃等组织器官的黏膜表面.转基因小鼠出现的血管瘤样新生物经病理诊断证实为异常血管增生,类似海绵状血管瘤结构.PCR方法检测证实该小鼠体内有Py MT基因表达.结论 Py MT基因整合到小鼠基因组中可导致血管瘤形成,形成的血管瘤主要分布于皮肤及黏膜组织丰富的器官.采用转基因的方法可以建立血管瘤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