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264 | 下载4

目的探讨苯乙烯的遗传毒性机制.方法采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在体外用苯乙烯或其中间代谢产物7,8-氧化苯乙烯(SO)染毒1 h后,测量彗星尾长.结果苯乙烯0.100、0.200、0.400 mmol/L染毒组的彗星尾长分别为(12.06±5.82)、(9.25±3.24)、(8.60±4.30)μm,与空白及溶剂对照组[(6.69±2.17)、(6.56±0.96)μm]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 0.050、0.100、0.200、0.400 mmol/L组彗星尾长分别为(11.35±4.32)、(15.05±4.11)、(20.10±2.11)、(26.64±2.16)μm,与空白及溶剂对照组[(7.20±2.85)、(6.95±1.88)μm]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呈现出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r=0.97,P=0.006).结论苯乙烯及SO均可致人淋巴细胞DNA的断裂,SO的作用强于苯乙烯.

作者:金焕荣;王路;范来富;赵肃

来源: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5 年 23卷 2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264 | 下载:4
作者:
金焕荣;王路;范来富;赵肃
来源: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5 年 23卷 2期
标签:
苯乙烯 DNA损伤 彗星试验
目的探讨苯乙烯的遗传毒性机制.方法采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在体外用苯乙烯或其中间代谢产物7,8-氧化苯乙烯(SO)染毒1 h后,测量彗星尾长.结果苯乙烯0.100、0.200、0.400 mmol/L染毒组的彗星尾长分别为(12.06±5.82)、(9.25±3.24)、(8.60±4.30)μm,与空白及溶剂对照组[(6.69±2.17)、(6.56±0.96)μm]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 0.050、0.100、0.200、0.400 mmol/L组彗星尾长分别为(11.35±4.32)、(15.05±4.11)、(20.10±2.11)、(26.64±2.16)μm,与空白及溶剂对照组[(7.20±2.85)、(6.95±1.88)μm]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呈现出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r=0.97,P=0.006).结论苯乙烯及SO均可致人淋巴细胞DNA的断裂,SO的作用强于苯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