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128 | 下载4

34例皮肤混合瘤中15例用11种抗体作免疫组化研究,以便建立肿瘤的分类及阐明组织起源。结果如下:①皮肤混合瘤基本可分为大汗腺型和小汗腺型,大汗腺型比小汗腺型远为常见。②肿志的上皮成分可分为管腺性、实巢性及间质性上皮。管腺内层细胞有明显上皮特征,其角蛋白、癌胚抗原(CEA)及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均阳性,而外层细胞对结蛋白(Desmin,Des)、肌动蛋白(Actin)、CEA及EMA呈阴性,对波形蛋白(Vimentin,Vim).S100蛋白、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11例)、神经原特异性烯醇化酶(NSE,8例)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6例)均呈阳性。间质细胞与实巢上皮的免疫表达相似于管腺外层细胞,提示肿瘤的问质成分既可来自管腺的外层细胞,也或来自多潜能干细胞,但不能证实为唯一肌上皮起源。

作者:孔令城;朱雄增;刘尚廉;赵保华

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4 年 27卷 2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128 | 下载:4
作者:
孔令城;朱雄增;刘尚廉;赵保华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4 年 27卷 2期
标签:
汗腺肿瘤 病理学,临床 免疫组织化学 Sweat gland neoplasms Pathology, clinical Immunohistochemistry
34例皮肤混合瘤中15例用11种抗体作免疫组化研究,以便建立肿瘤的分类及阐明组织起源。结果如下:①皮肤混合瘤基本可分为大汗腺型和小汗腺型,大汗腺型比小汗腺型远为常见。②肿志的上皮成分可分为管腺性、实巢性及间质性上皮。管腺内层细胞有明显上皮特征,其角蛋白、癌胚抗原(CEA)及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均阳性,而外层细胞对结蛋白(Desmin,Des)、肌动蛋白(Actin)、CEA及EMA呈阴性,对波形蛋白(Vimentin,Vim).S100蛋白、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11例)、神经原特异性烯醇化酶(NSE,8例)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6例)均呈阳性。间质细胞与实巢上皮的免疫表达相似于管腺外层细胞,提示肿瘤的问质成分既可来自管腺的外层细胞,也或来自多潜能干细胞,但不能证实为唯一肌上皮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