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31 | 下载36

目的 探讨人工肝治疗次数及模式对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人工肝治疗的102例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102例患者分别按人工肝治疗次数分组[行1次人工肝治疗组(16例)、行2~4次人工肝治疗组(69例)、行5次人工肝治疗组(10例)和行≥6次人工肝治疗组(7例)]和人工肝治疗模式分组[血浆置换组(PE组,69例)、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组(DPMAS组,2例)和联合组(31例)].各组间化验指标采用M-W或K-W非参数检验,各组间生存时间比较采用K-M生存分析,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 行1次人工肝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高于其他组,行2~4次人工肝治疗组患者白蛋白(ALB)改善情况低于其他组,行1、2~4次人工肝治疗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改善情况低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5次人工肝治疗组患者24周生存率最高,行≥6次人工肝治疗组患者24周生存率最低.治疗前,PE组PTA低于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人工肝治疗模式组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45岁患者24周生存率最高,46~54岁患者生存率最低.结论 不同人工肝治疗模式对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无显著差异.行多次人工肝治疗者较单次治疗者生存率提高,且患者生存时间随治疗次数增加而延

作者:王一帆;杨艳芬;史诗;邓春青

来源: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 年 27卷 9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31 | 下载:36
作者:
王一帆;杨艳芬;史诗;邓春青
来源: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 年 27卷 9期
标签:
人工肝 肝衰竭 预后 血浆置换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目的 探讨人工肝治疗次数及模式对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人工肝治疗的102例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102例患者分别按人工肝治疗次数分组[行1次人工肝治疗组(16例)、行2~4次人工肝治疗组(69例)、行5次人工肝治疗组(10例)和行≥6次人工肝治疗组(7例)]和人工肝治疗模式分组[血浆置换组(PE组,69例)、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组(DPMAS组,2例)和联合组(31例)].各组间化验指标采用M-W或K-W非参数检验,各组间生存时间比较采用K-M生存分析,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 行1次人工肝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高于其他组,行2~4次人工肝治疗组患者白蛋白(ALB)改善情况低于其他组,行1、2~4次人工肝治疗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改善情况低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5次人工肝治疗组患者24周生存率最高,行≥6次人工肝治疗组患者24周生存率最低.治疗前,PE组PTA低于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人工肝治疗模式组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45岁患者24周生存率最高,46~54岁患者生存率最低.结论 不同人工肝治疗模式对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无显著差异.行多次人工肝治疗者较单次治疗者生存率提高,且患者生存时间随治疗次数增加而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