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50 | 下载14

目的:探讨在心房扑动(AF)射频消融(RFCA)过程中体表心电图P波极性改变对峡部发生传导阻滞的评估价值.方法:17例典型AF患者在成功RFCA前后分别行低右房间隔部和侧壁起搏,起搏下同步记录体表12导联心电图,分析测量RFCA前后P波电轴、极性和宽度的变化.结果:RFCA后低右房间隔部起搏,体表心电图P波电轴宽度与RFCA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5±18)°∶(-99±21)°,t=-1.692,P>0.05和 (127±33)ms∶(118±24)ms,t=-1.425,P>0.05].RFCA后低右房侧壁起搏,体表心电图P波电轴较RFCA前显著右偏[(14±32)°∶(-69±27)°,t=-9.166,P<0.01];14例患者肢体Ⅱ导联P波的极性由RFCA后的负向波变为RFCA前的正向波;P波宽度RFCA后和RFCA前相比明显延长[(173±33)ms∶(130±26)ms,t=-6.470,P<0.01].结论:三尖瓣环与下腔静脉之间的峡部形成传导阻滞仅使低右房侧壁起搏下体表12导联心电图发生变化.提示低右房侧壁起搏下肢体Ⅱ导联P波极性的变化可作为典型AF在RFCA中逆时针传导阻滞的无创评价指标.

作者:汤建民;袁义强;董建增

来源: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4 年 20卷 11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50 | 下载:14
作者:
汤建民;袁义强;董建增
来源: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4 年 20卷 11期
标签:
心房扑动 导管消融术 心电描记术
目的:探讨在心房扑动(AF)射频消融(RFCA)过程中体表心电图P波极性改变对峡部发生传导阻滞的评估价值.方法:17例典型AF患者在成功RFCA前后分别行低右房间隔部和侧壁起搏,起搏下同步记录体表12导联心电图,分析测量RFCA前后P波电轴、极性和宽度的变化.结果:RFCA后低右房间隔部起搏,体表心电图P波电轴宽度与RFCA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5±18)°∶(-99±21)°,t=-1.692,P>0.05和 (127±33)ms∶(118±24)ms,t=-1.425,P>0.05].RFCA后低右房侧壁起搏,体表心电图P波电轴较RFCA前显著右偏[(14±32)°∶(-69±27)°,t=-9.166,P<0.01];14例患者肢体Ⅱ导联P波的极性由RFCA后的负向波变为RFCA前的正向波;P波宽度RFCA后和RFCA前相比明显延长[(173±33)ms∶(130±26)ms,t=-6.470,P<0.01].结论:三尖瓣环与下腔静脉之间的峡部形成传导阻滞仅使低右房侧壁起搏下体表12导联心电图发生变化.提示低右房侧壁起搏下肢体Ⅱ导联P波极性的变化可作为典型AF在RFCA中逆时针传导阻滞的无创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