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89 | 下载28

目的:探讨白色念珠菌感染后脾虚小鼠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免疫机制。方法将健康SPF级昆明种小白鼠15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组,n =30)、空白感染白念组(N2组,n =40)、脾虚模型对照组(M1组,n =40)、脾虚感染白念组(M2组, n =40)。N2和M2组小鼠经口感染白色念珠菌(2×108 CFU/mL,0.2 mL/10 g体质量)。分别于染菌第7、14、21天,从各组小鼠中随机抽取10只,检测小鼠肠黏膜固有层中CD4+/CD8+t细胞百分比、小肠组织中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N1组比较,N2组、M1组及M2组小鼠小肠黏膜固有层中CD4+t细胞比例下降(P <0.01),CD8+t细胞比例上升(P <0.01),CD4/CD8比值显著下降(P <0.01),IFN-γ、IL-4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P <0.01)。IFN-γ以M2组上调最为明显,而IL-4则以N2组上调最为明显。结论脾虚小鼠对白色念珠菌的易感性增加,感染的发生机制可能与机体自身对th1/th2平衡的调节密切相关。

作者:马贤德;张威;关洪全

来源: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5 年 12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89 | 下载:28
作者:
马贤德;张威;关洪全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5 年 12期
标签:
脾虚证 白色念珠菌 感染 t细胞亚群 spleen deficiency Candida albicans infection t lymphocyte subsets
目的:探讨白色念珠菌感染后脾虚小鼠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免疫机制。方法将健康SPF级昆明种小白鼠15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组,n =30)、空白感染白念组(N2组,n =40)、脾虚模型对照组(M1组,n =40)、脾虚感染白念组(M2组, n =40)。N2和M2组小鼠经口感染白色念珠菌(2×108 CFU/mL,0.2 mL/10 g体质量)。分别于染菌第7、14、21天,从各组小鼠中随机抽取10只,检测小鼠肠黏膜固有层中CD4+/CD8+t细胞百分比、小肠组织中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N1组比较,N2组、M1组及M2组小鼠小肠黏膜固有层中CD4+t细胞比例下降(P <0.01),CD8+t细胞比例上升(P <0.01),CD4/CD8比值显著下降(P <0.01),IFN-γ、IL-4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P <0.01)。IFN-γ以M2组上调最为明显,而IL-4则以N2组上调最为明显。结论脾虚小鼠对白色念珠菌的易感性增加,感染的发生机制可能与机体自身对th1/th2平衡的调节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