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543 | 下载403

目的 探讨后路Ponte截骨联合四棒交替加压矫形技术在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矫正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降低术后矢状面矫正丢失的作用.方法 2012年7月至2014年9月接受Ponte截骨联合四棒交替加压矫形技术治疗的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患者17例,男15例,女2例;年龄14~23岁,平均(18.1±2.8)岁.术中完成后路多节段Ponte截骨矫形后,以后凸顶椎区为中心在顶椎截骨区两侧置入卫星棒,将双头钉槽与同侧的全长矫形棒连接成一体,交替加压抱紧进一步矫形.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近端交界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和远端交界角(distal junctional angle,DJA).患者初诊及每次随访时均填写SF-36量表.结果 随访13~31个月,平均(14.9±4.2)个月.术前GK为66.7°±14.1°,术后为28.9°±8.1°,平均矫正率为56.2%±11.5%;末次随访时为29.4°±9.2°,未见明显矫正丢失.术前PJA为8.6°±4.2°,术后为10.3°±3.6°,末次随访时为10.5°±3.9°;术前DJA为7.6°±4.2°,术后为5.3°±3.3°,末次随访时为5.8°±2.7°.SVA由术前(-20.8±28.1)mm增加至术后(-16.7±19.5)mm,末次随访时为(-12.4±16.5)mm,无明显矫正丢失.全部患者均无神经损伤并发

作者:孙旭;陈曦;陈忠辉;李松;王斌;朱泽章;钱邦平;邱勇

来源:中华骨科杂志 2017 年 37卷 3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543 | 下载:403
作者:
孙旭;陈曦;陈忠辉;李松;王斌;朱泽章;钱邦平;邱勇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2017 年 37卷 3期
标签:
Scheuermann病 脊柱后凸 截骨术 Scheuermann disease Kyphosis Osteotomy
目的 探讨后路Ponte截骨联合四棒交替加压矫形技术在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矫正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降低术后矢状面矫正丢失的作用.方法 2012年7月至2014年9月接受Ponte截骨联合四棒交替加压矫形技术治疗的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患者17例,男15例,女2例;年龄14~23岁,平均(18.1±2.8)岁.术中完成后路多节段Ponte截骨矫形后,以后凸顶椎区为中心在顶椎截骨区两侧置入卫星棒,将双头钉槽与同侧的全长矫形棒连接成一体,交替加压抱紧进一步矫形.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近端交界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和远端交界角(distal junctional angle,DJA).患者初诊及每次随访时均填写SF-36量表.结果 随访13~31个月,平均(14.9±4.2)个月.术前GK为66.7°±14.1°,术后为28.9°±8.1°,平均矫正率为56.2%±11.5%;末次随访时为29.4°±9.2°,未见明显矫正丢失.术前PJA为8.6°±4.2°,术后为10.3°±3.6°,末次随访时为10.5°±3.9°;术前DJA为7.6°±4.2°,术后为5.3°±3.3°,末次随访时为5.8°±2.7°.SVA由术前(-20.8±28.1)mm增加至术后(-16.7±19.5)mm,末次随访时为(-12.4±16.5)mm,无明显矫正丢失.全部患者均无神经损伤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