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59 | 下载23

目的:回顾性分析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型和生存期特点,加强对该疾病早期诊断及相关预后的了解.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03年1月至2020年7月106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一般信息、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及生存期.结果:106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0.65±13.06)岁,30岁前发病者占81.1%;临床分型中,肝型70例(66.0%),脑型13例(12.3%),混合型23例(21.7%);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 ring,K-F环)阳性患者62例(58.5%),各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铜蓝蛋白降低者92例(86.8%),均≤200 mg/L;进行24 h尿铜检测者11例,其中10例>100μg;仅13例患者有明确基因检测结果,其中11例检测到致病性突变,7例患者同时存在2个突变,最常见突变位点为p.Arg778Leu.截至2020年12月1日随访44例,7例死亡,最常见死因为肝衰竭,平均生存期(485.48±13.61)个月.结论:肝豆状核变性多于青少年起病,以肝损害和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随访患者中最常见死因为肝衰竭.

作者:黄清;王刚

来源: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1 年 16卷 5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59 | 下载:23
作者:
黄清;王刚
来源: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1 年 16卷 5期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现;铜代谢指标
目的:回顾性分析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型和生存期特点,加强对该疾病早期诊断及相关预后的了解.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03年1月至2020年7月106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一般信息、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及生存期.结果:106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0.65±13.06)岁,30岁前发病者占81.1%;临床分型中,肝型70例(66.0%),脑型13例(12.3%),混合型23例(21.7%);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 ring,K-F环)阳性患者62例(58.5%),各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铜蓝蛋白降低者92例(86.8%),均≤200 mg/L;进行24 h尿铜检测者11例,其中10例>100μg;仅13例患者有明确基因检测结果,其中11例检测到致病性突变,7例患者同时存在2个突变,最常见突变位点为p.Arg778Leu.截至2020年12月1日随访44例,7例死亡,最常见死因为肝衰竭,平均生存期(485.48±13.61)个月.结论:肝豆状核变性多于青少年起病,以肝损害和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随访患者中最常见死因为肝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