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343 | 下载140

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辅助通气对机械通气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尝试撤机阶段的12例危重病患者,机械通气模式均为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仅调整通气频率,保持吸气压力及呼气末正压(PEEP)不变,按随机原则将呼吸频率先后设置为5、10、15和20次/min,记录各设置调整20 min后的呼吸力学、氧合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 ①随着设定呼吸频率的增加,平均气道压(Pmean)、控制通气分钟通气量(VEcontrol)逐渐增加,而自主呼吸分钟通气量(VEspont)则逐渐减少(P均<0.01),患者各呼吸频率间总的呼吸频率、分钟通气量(VE)均无明显变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差异也无显著性(P均>0.05);②随着设定呼吸频率的降低,每搏量指数(SI)、心排血指数(C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显著增加(P均<0.01),但患者各呼吸频率间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及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相对恒定(P均>0.05);③CI与GEDVI呈显著正相关(r=0.569,P<0.01).结论 对于机械通气的患者,随着自主呼吸与控制通气比例的增加,心脏前负荷增加,心排血量增加.

作者:顾勤;刘宁;徐颖

来源: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7 年 19卷 9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343 | 下载:140
作者:
顾勤;刘宁;徐颖
来源: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7 年 19卷 9期
标签:
机械通气 呼吸频率 每搏量指数 心排血指数 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 血管外肺水 血流动力学
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辅助通气对机械通气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尝试撤机阶段的12例危重病患者,机械通气模式均为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仅调整通气频率,保持吸气压力及呼气末正压(PEEP)不变,按随机原则将呼吸频率先后设置为5、10、15和20次/min,记录各设置调整20 min后的呼吸力学、氧合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 ①随着设定呼吸频率的增加,平均气道压(Pmean)、控制通气分钟通气量(VEcontrol)逐渐增加,而自主呼吸分钟通气量(VEspont)则逐渐减少(P均<0.01),患者各呼吸频率间总的呼吸频率、分钟通气量(VE)均无明显变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差异也无显著性(P均>0.05);②随着设定呼吸频率的降低,每搏量指数(SI)、心排血指数(C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显著增加(P均<0.01),但患者各呼吸频率间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及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相对恒定(P均>0.05);③CI与GEDVI呈显著正相关(r=0.569,P<0.01).结论 对于机械通气的患者,随着自主呼吸与控制通气比例的增加,心脏前负荷增加,心排血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