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140 | 下载7

目的:利用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附子无干姜不热"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相关数据库和Autodock 4.2软件,将附子、干姜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6-姜酚、8-姜酚、10-姜酚和6-姜烯酚等7种主要成分与线粒体钙离子单向转运蛋白(mitochondrial calcium uniporter,MCU)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在温度保持在298.15 K的条件下,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6-姜酚、8-姜酚、10-姜酚和6-姜烯酚与MCU(4XSJ)的抑制常数分别为180.40、258.88、430.37、574.20、130.57、629.48和167.00 mmol/L,与MCU(4XTB)的抑制常数分别为199.38000μmol/L,2.76000、0.21837、1.37000、1.78000、3.66000 mmol/L和0.21714μmol/L.结论:"附子无干姜不热"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干姜中6-姜酚、6-姜烯酚和10-姜酚竞争性抑制乌头碱与Pro1130氨基酸残基和Asp148氨基酸残基结合,减弱乌头碱对MCU(4XTB)以及MCU(4XSJ)的抑制作用有关.

作者:张璐;王建;李洋;陆小华;周厚琴;赵艳玲

来源: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7 年 17卷 10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140 | 下载:7
作者:
张璐;王建;李洋;陆小华;周厚琴;赵艳玲
来源: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7 年 17卷 10期
标签:
附子 干姜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ALRP ZR Molecular docking Mechanism
目的:利用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附子无干姜不热"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相关数据库和Autodock 4.2软件,将附子、干姜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6-姜酚、8-姜酚、10-姜酚和6-姜烯酚等7种主要成分与线粒体钙离子单向转运蛋白(mitochondrial calcium uniporter,MCU)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在温度保持在298.15 K的条件下,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6-姜酚、8-姜酚、10-姜酚和6-姜烯酚与MCU(4XSJ)的抑制常数分别为180.40、258.88、430.37、574.20、130.57、629.48和167.00 mmol/L,与MCU(4XTB)的抑制常数分别为199.38000μmol/L,2.76000、0.21837、1.37000、1.78000、3.66000 mmol/L和0.21714μmol/L.结论:"附子无干姜不热"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干姜中6-姜酚、6-姜烯酚和10-姜酚竞争性抑制乌头碱与Pro1130氨基酸残基和Asp148氨基酸残基结合,减弱乌头碱对MCU(4XTB)以及MCU(4XSJ)的抑制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