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389 | 下载268

目的 从临床与形态学方面分析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连续收治的单发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病例(185例),并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行单因素分析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率在高血压病史(x2=23.013,P=0.000)、瘤体长径/瘤颈宽度(aspect ratio,AR)≥1.5(x2=8.492,P =0.004)、不同瘤顶指向(x2=15.057,P =0.020)、子瘤(x2=18.952,P=0.000)的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高血压病史(OR=13.240,P=0.000)、存在子瘤(OR=12.933,P=0.001)、年龄低于60岁(OR=3.766,P=0.010)以及AR值≥1.5(OR=4.997,P=0.001)、瘤顶指向后下外(OR=7.584,P=0.038).结论 高血压病史、存在子瘤、年龄低于60岁、AR值≥1.5和瘤顶指向后下外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

作者:崔岩;张明铭;蒋宇钢

来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5 年 31卷 6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389 | 下载:268
作者:
崔岩;张明铭;蒋宇钢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5 年 31卷 6期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危险因素 后交通动脉 Intracranial aneurysm Risk factors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目的 从临床与形态学方面分析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连续收治的单发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病例(185例),并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行单因素分析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率在高血压病史(x2=23.013,P=0.000)、瘤体长径/瘤颈宽度(aspect ratio,AR)≥1.5(x2=8.492,P =0.004)、不同瘤顶指向(x2=15.057,P =0.020)、子瘤(x2=18.952,P=0.000)的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高血压病史(OR=13.240,P=0.000)、存在子瘤(OR=12.933,P=0.001)、年龄低于60岁(OR=3.766,P=0.010)以及AR值≥1.5(OR=4.997,P=0.001)、瘤顶指向后下外(OR=7.584,P=0.038).结论 高血压病史、存在子瘤、年龄低于60岁、AR值≥1.5和瘤顶指向后下外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