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103 | 下载0

目的 乳腺小叶癌具有独特的遗传学背景,目前针对我国乳腺小叶癌人群的遗传学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我国家族性乳腺小叶癌患者BRCA1、BRCA2和CDH1基因的胚系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2007-09-28-2014-12-06浙江省肿瘤医院183个家系符合家族性乳腺癌诊断标准,选择其中的乳腺小叶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提取外周血DNA,采用PCR-测序方法检测BRCA1、BRCA2和CDH1基因所有编码外显子以及内含子和外显子拼接区的突变情况,对比基因组数据库以及in silico分析,明确突变是否为致病性;通过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筛查BRCA1和BRCA2基因大基因组重排情况.结果 共有12个家系符合家族性乳腺小叶癌入选标准,所有家系中无胃癌患者.12个家系的乳腺癌先证者接受BRCA1、BRCA2和CDH1基因胚系突变研究.发现2例患者携带BRCA2基因致病性突变,分别为c.5682C>G(p.Y1894X)和c.6359C>G(p.S2120X),突变率为16.7%(2/12).未发现BRCA1和CDH1基因明显的致病性突变.共有5个新发突变,分别为BRCA1基因c.1537C>G和c.1966A>T、CDH1基因c.1937 13T>C、c.1008-+-139insAG和c.48+ 53de113.In silico分析发现,BRCA1基因非同义突变c.1966A>T和CDH1基因c.48+ 53de113可能具有致病性.在12例家族性乳腺小

作者:曹文明;高赟;丁小文;黄圆;楼彩金;王晓稼

来源: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8 年 25卷 10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103 | 下载:0
作者:
曹文明;高赟;丁小文;黄圆;楼彩金;王晓稼
来源: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8 年 25卷 10期
标签:
乳腺小叶癌 BRCA1 BRCA2 CDH1 突变
目的 乳腺小叶癌具有独特的遗传学背景,目前针对我国乳腺小叶癌人群的遗传学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我国家族性乳腺小叶癌患者BRCA1、BRCA2和CDH1基因的胚系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2007-09-28-2014-12-06浙江省肿瘤医院183个家系符合家族性乳腺癌诊断标准,选择其中的乳腺小叶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提取外周血DNA,采用PCR-测序方法检测BRCA1、BRCA2和CDH1基因所有编码外显子以及内含子和外显子拼接区的突变情况,对比基因组数据库以及in silico分析,明确突变是否为致病性;通过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筛查BRCA1和BRCA2基因大基因组重排情况.结果 共有12个家系符合家族性乳腺小叶癌入选标准,所有家系中无胃癌患者.12个家系的乳腺癌先证者接受BRCA1、BRCA2和CDH1基因胚系突变研究.发现2例患者携带BRCA2基因致病性突变,分别为c.5682C>G(p.Y1894X)和c.6359C>G(p.S2120X),突变率为16.7%(2/12).未发现BRCA1和CDH1基因明显的致病性突变.共有5个新发突变,分别为BRCA1基因c.1537C>G和c.1966A>T、CDH1基因c.1937 13T>C、c.1008-+-139insAG和c.48+ 53de113.In silico分析发现,BRCA1基因非同义突变c.1966A>T和CDH1基因c.48+ 53de113可能具有致病性.在12例家族性乳腺小